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9-18 11:33
朱黎
9月17日,“2023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氫能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行,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編寫的《國際氫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3》(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顯示,2022年是全球氫能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元年”,世界各國熱情高漲,全球氫能領域的直接投資達到了2500億美元。
低碳制氫貢獻度快速提升
當前,全球氫能市場規模正在加速擴大。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球約有500個氫能項目,其中約120個為綠氫項目。以綠氫為代表的“低碳制氫”正在加速取代傳統能源制氫。
《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12月,全球新增電解水制氫裝機容量近0.9吉瓦,累計裝機總容量達1.4吉瓦,為2021年的2.8倍。其中,中國和歐洲分別貢獻了總裝機容量40%和30%。預計到2023年,全球新增電解水制氫的總裝機容量和累計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4.1吉瓦和5.5吉瓦,較2022年分別實現455%和393%的增幅。
目前,全球已公布綠氫項目約680個,規劃總裝機容量累計超460吉瓦。由此可見,氫能作為支撐未來能源轉型和經濟發展的“綠色石油”,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報告》顯示,在“凈零”排放場景下,2030年全球電解水制氫總裝機容量將達到720吉瓦。預計10年內,電解水制氫的綜合成本將下降50%以上。
在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也日漸完善。目前,我國各地到2025年的氫能規劃總產值已近萬億元,市場潛力巨大。未來10年,我國氫能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報告》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氣年均供應量將達4800萬噸,其中電解水制氫供應量占比達25%,可再生能源制氫新建投資規模將達到3750億元,綠氫產能接近副產氫。
多領域快速滲透 多樣化需求不斷增長
當前,氫能應用正從化工原料向交通、建筑及能源領域快速滲透,未來的氫能技術將有望在氫冶金、綠氫化工、氫儲能等領域得到全面應用。《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對氫的需求將超過1.5億噸;到2050年,全球氫能需求較2022年將增長10倍。
在交通領域,燃料電池的應用已成為氫能應用推廣的先導。《報告》顯示,燃料電池在能量效率、功率密度、低溫啟動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72000余輛,集中于歐盟、東亞和北美市場,氫能船舶、無人機等技術的研發試驗也在快速推進。
在交通應用快速推廣的帶動下,加氫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不斷提速。《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建成加氫站1024座,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德國、美國和韓國,站內電解水制氫技術在歐洲加氫站得到廣泛采用。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加氫站數量將超過4500座,全球主要經濟體將形成多元化、網絡化的氫能基礎設施體系。
優勢互補 國際貿易新熱點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路徑,氫能產業在各國能源變革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報告》顯示,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從資源、環保等角度出發,均高度重視氫能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各國政府紛紛從頂層設計角度出發,加速氫能產業布局。《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球已有42個國家及地區發布了明確的氫能發展戰略和規劃,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例超過了80%。在此過程中,各國氫能發展側重點各有不同:美國主要關注氫能產業推廣,對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數量有明確規劃,注重液氫相關設備和產品的輸出;歐洲更關注氫能發展在碳減排等環境方面的效用,注重標準和技術體系建設;日本、韓國則主要關注技術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支持力度大、補貼高,重點扶持燃料電池汽車銷售,注重產業技術輸出和氫能貿易;我國目前則集中進行全產業鏈技術突破及產業示范,是全球最大最具潛力的市場。
據了解,在全球氫能產業布局中,各經濟體依據自身資源、產業發展條件、需求以及在國際市場中的定位,在產業鏈布局中,傾向于做出不同的戰略選擇,并與國際合作伙伴形成優勢互補。氫能產業鏈的跨區域合作,正在成為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新的亮點。
責任編輯:沈馨蕊
校對: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