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時間:2023-07-27 14:23
——7月新能源行業發展分析
伍夢堯
01龍頭企業帶頭推動組件標準化,降低企業經營壓力
7月7日,晶科能源、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協鑫集成、通威股份、正泰新能、東方日升、一道新能九家光伏組件龍頭企業達成共識,確定中板型72片或66片組件的標準尺寸為2382毫米x1134毫米。
十余年來,中國光伏人深耕技術研發,推動我國光伏行業實現了迅猛發展。快速迭代的產品技術,在帶動硅片、電池片等光伏產業鏈環節持續升級的同時,也使得新產品層出不窮,硅片、組件等主要產品的尺寸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就拿硅片來說,從最初的125毫米x125毫米,其后不斷擴大,現在不僅主流市場已被182毫米占據,還延伸出了很多的細化版本,最大尺寸也達到了210毫米x210毫米。與此同時,伴隨市場對更高功率、更大收益的追求,電池封裝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帶動組件尺寸持續擴大。于是,在同一周期內,已被劃入“低端”行列的產品還未退出市場,當下市場上多種類型產品競爭激烈,代表著最新技術的更大尺寸、更高轉換效率產品已下產線。“大大小小”、頻繁更新的產品尺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資源浪費及庫存堆積,也對各環節企業的現金流和庫存造成更大壓力。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就曾公開表示,組件尺寸多樣,將造成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原材料環節制造成本的大幅上升,并明顯推高終端電站的設計成本以及供貨風險。在我國光伏行業中,也曾一度響起“大尺寸是偽創新”的反對聲音。
從行業整體發展來看,由龍頭企業帶頭推行的產業鏈標準化無疑是件好事。以硅片為代表的關鍵部件制造標準化,不僅能夠驅動邊框、背板等輔材的尺寸同步趨向標準化,降低項目在設計、安裝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還能大幅降低企業為滿足不同市場需求所承受的多尺寸產品庫存壓力,乃至頻繁更換產線必需的大額成本支出。
回顧我國光伏行業一路發展,由企業自發呼吁產業鏈的標準化統一并非首次。2020年11月27日,天合光能、東方日升、阿特斯、環晟光伏、通威股份、潤陽光伏、中環股份、上機數控八家光伏企業就曾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光伏行業210毫米硅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的聯合倡議》,呼吁在210
~220毫米尺寸范圍內,選擇SEMI(國際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協會)標準中確定的硅片尺寸(210+/-0.25毫米)作為唯一尺寸,同時依照這一尺寸修訂SEMI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已有的組件尺寸標準。參與聯合倡議的企業,業務范圍囊括了硅料、硅片、組件、光伏設備等多個環節,幾乎覆蓋整個產業鏈,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
據了解,除了共同發布尺寸標準,此次達成共識的這九家光伏組件龍頭企業還共同成立了“光伏組件尺寸標準化研討組”,并形成定期溝通及協同機制,推進新一代矩形硅片其他版型組件尺寸的標準化。同時,據媒體報道,九家企業代表經充分討論后,確定將矩形硅片組件(2382毫米x1134毫米)的長邊縱向孔位距400毫米/790毫米/1400毫米作為標準孔位設計,各家原方片組件長邊內四孔(1000~1200毫米)作為客制化選項保留,但不會作為通用資料對外釋放。
02成本上漲疊加需求走旺,光伏銀漿價格一路上升
6月,江蘇福克斯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里榮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時的一段發言引發社會討論。在視頻中萬里榮表示,一般來說,制造一塊72片的光伏組件需要消耗銀漿7.9克。以福克斯集團每年約160噸的銀漿消耗量計算,今年銀價上漲后,企業每月銀漿部分的成本會增加約25萬元。
近十年來,我國光伏行業成績驕人。然而,在實現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從前幾年的光伏玻璃到近兩年的多晶硅料乃至石英坩堝,單一環節產能不足導致整個行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的陰霾始終籠罩在我國光伏行業的頭頂。這一次,發起挑戰的是光伏銀漿。
銀漿是光伏電池片中成本第二高的材料(第一是硅片),也是光伏電池的第一大輔材。據測算,在P型、TOPCon、HJT電池的成本結構中,光伏銀漿的成本占比分別約為10%、16%、24%。其價格波動及供應能力,會對光伏電池片及組件的價格曲線產生較大影響。
從消耗的絕對量來看,當前技術水平下,PERC電池的銀漿耗量約15毫克/瓦,而N型電池片的銀漿消耗量則相對較高,TOPCon為10~20毫克/瓦,HJT則達到了25~30毫克/瓦(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22年P型電池正銀耗量約65毫克/片,背銀約26毫克/片;TOPCon電池雙面銀漿平均消耗量約115毫克/片)。今年以來,N型電池片市場規模快速提升,帶動銀漿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業內預測,2022—2024年,全球銀漿行業的負荷增速將達到18%。
與此同時,伴隨貴金屬價格一路上行,今年3月中旬以來,銀漿上游環節白銀價格持續攀升,并一度觸及近兩年價格峰值。截至7月20日,倫敦白銀現貨價格約為25.1美元/盎司,比3月20日上漲了約2.8美元/盎司。銀漿價格的一路飆升,還有一個因素來自國產化率。盡管在2021年我國光伏正面銀漿的國產化率已超過61%、背面銀漿已實現100%國產化,但作為當前新增產能的主力軍,TOPCon電池用正面銀漿國產化率約為70%,HJT低溫主柵銀漿的國產化率約為50%,均有較大規模的市場需求依賴于海外進口。
成本上升疊加需求加劇,支撐我國光伏銀漿市場呈現一片火熱態勢,光伏銀漿相關企業發展形勢大好。行業龍頭企業之一的帝科股份,其發展形勢就被投資機構看好,預測競爭優勢將伴隨TOPCon電池放量持續加強,凈利潤有望在2024、2025年分別同比增長49.4%和33.0%。
從長期來看,一方面,目前,蘇州固锝、帝科股份、聚合材料等光伏銀漿頭部企業均在持續加速推動技術研發、產能布局,推動我國光伏銀漿國產化率及產能實現持續提升,而光伏電池片的低銀化、無銀化趨勢,也為銀漿的市場需求縮小、市場價格下行奠定了一定基礎;另一方面,據世界白銀協會的《2023世界白銀調查》,2023年,全球白銀供給量約為25000~26000噸,總需求達到35000萬噸,供需缺口比上年持續擴大。與此同時,蓬勃發展的光伏行業作為銀漿的最大出口,市場需求必將持續上升,或將推動全球白銀價格繼續走出震蕩上行曲線。
03“以大代小”“葉片退役處理”激活行業發展新動能
6月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鼓勵并網運行超過15年或單臺機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風電場開展改造升級,建立健全風電循環利用產業鏈體系。這一文件的出臺,被業內稱為“及時的政策供給”,激活行業發展新藍海。
近年來,我國風電行業實現了大跨步發展,截至2023年上半年,風電裝機規模達38921萬千瓦,并有望于年內突破4億千瓦。與此同時,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首批規模化安裝的風電機組已臨近設計壽命。據業內測算,2025—2030年,我國將迎來首批風電場大規模退役潮,預計將有4400萬千瓦機組面臨退役;2031—2035年,退役機組規模將達1億千瓦;2036—2040年,這一數字可能攀升至1.8億千瓦。
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數字,我國風電行業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當前,我國在退役風電機組葉片的循環利用領域,尚未形成成熟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同時,行業發展初期(2010—2015年)建設的風電機組早早占據了我國風能資源更為優越的西北地區,但受技術限制,額定功率較小(多為1~2兆瓦,目前的主流機型已普遍達到5兆瓦,陸上風機最高功率超過7兆瓦),且發電效率已開始下滑、運維成本持續攀升,日漸影響項目的正常運營,有些甚至難以保證項目收益維持在合理利潤空間。
為確保風能資源的更有效利用,國家能源局發布《管理辦法》,引導企業通過增容改造和等容改造兩種方式開展風電場改造升級,鼓勵企業積極開展風電場退役的廢棄物循環利用和處置工作,以推進風電行業更好地實現健康發展。
根據《管理辦法》,此次主要是針對并網運行超過15年或單臺機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風電場進行配套升壓變電站、場內集電線路等設施的更換或技術改造升級。例如,使用更長的葉片、更高的塔筒來替換早期建設的“小”風機,以獲得更高風速、更大風機掃風面積,從而實現整個風電場發電效率的提升,提升存量資產創效能力。
針對并網運行達到設計使用年限的退役風電場,《管理辦法》要求,發電企業應依法依規負責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的廢棄物循環利用和處置;鼓勵發電企業、設備制造企業、科研機構等有關單位開展風電場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研究,建立健全風電循環利用產業鏈體系,培育壯大風電產業循環利用新業態。
從整個循環利用體系來看,如何處理退役風電機組葉片中的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正是當前技術革新的關鍵區域,也是葉片無害化處理的關鍵。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在退役風電機組葉片回收處理領域還沒有發布過明確的引導政策,現行的退役風電機組葉片處理方式或不符合固廢“無害化”要求,或因成本仍相對較高難以實現規模化應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市場發展要求。留給行業的時間,已十分緊迫。
為解決退役風電機組的葉片處理問題,我國風電行業在風電場改造升級方面,已進行了多種類型的探索。例如,國家能源集團在2022年就開工了首個風電場“以大代小”技改項目,改造完成后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比之前增長了163%,提質增效成果顯著。再如,國內三十余家風電相關企業、機構共同成立了風電葉片綠色回收與應用聯合體,積極推進相關行業規范的編制,目前《風力發電機組大部件回用和再制造流通評價方法》已啟動了項目工作大綱梳理及技術說明起草工作,這一標準體系落地后,有望為風電部件最大化發揮能效、盤活老舊部件資產提供明確路徑引導及可靠技術支撐。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退役風電機組葉片回收處理行業的整體發展嚴重滯后于市場需求,如果單純依靠市場供需推動,則還需要較長的時間等待技術、商業模式成熟,難以滿足我國風電行業的市場發展需求。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在政策、金融、財政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以加快推動行業成長,為保障風電行業健康發展增添更多助力。
04“綠色硅都”負荷不斷攀升,保障安心用電還需再發力
6月末,伴隨地區氣溫持續走高,內蒙古包頭宣布市內高耗能企業限電一周。其中,阿特斯、上機數控、美科股份、晶澳科技、雙良節能等多家光伏企業正常生產受到影響。
多年來,包頭致力于打造“綠色硅都”。自2016年第一家光伏企業落戶以來,截至2023年,包頭已吸引四十余家光伏企業在此建廠,其中包含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大全集團、晶澳科技、阿特斯、東方日升等行業龍頭企業共13家。2022年,包頭成為全國首個光伏產業產值超千億元的城市,全市多晶硅投產產能達到30萬噸,光伏制造業也被當地媒體稱為包頭“增長最快、集中度最高、創新優勢最明顯、區域競爭力最強、發展后勁最足的主導產業之一”。據當地預測,至2025年,包頭多晶硅、單晶硅產值有望突破六千億元大關。
需要說明的是,硅料、硅片的綜合電耗都相對較高,在整個光伏制造產業鏈中排名都相對靠前。據業內統計,2022年我國多晶硅平均綜合電耗為60kWh/kg-Si,如按照包頭30萬噸均為多晶硅產能且全部滿產計算,則全年耗電量高達180億千瓦時。
因此,在光伏制造業為包頭經濟發展撐起了一片天地的同時,“高載能”晶硅企業的快速聚集,也驅動當地用電負荷持續升高,用電缺口不斷拉大。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包頭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81.12億千瓦時,全市累計發電量419.23億千瓦時,用電缺口將近62億千瓦時。
據當地光伏企業透露,6月末,包頭確實出現了企業輪流拉閘限電的情況。然而,一方面,停電的時間比較短,企業生產并未受到很大影響,很快就恢復了正常運行;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硅片市場整體處于供過于求局面,企業產能開工率較高峰時已普遍有所下調,因此這個“小插曲”未對我國硅片市場的整體供需造成較大影響。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提供的數據,至7月中旬,包頭市各企業已基本恢復至限電前的生產狀態。
回看這次的“限電”風波,持續的高溫天氣導致負荷增高疊加華電機組故障停機是其主要原因,官方發布公告時也多將其定義為“突發事件”,而非因電力短缺造成的拉閘限電。然而,電力本身處于供應緊張,甚至需要外送電力支撐的包頭市,想要真正打造“綠色硅都”,甚至“世界綠色硅都”,還是要進一步加大力度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穩定,不要讓電力成為當地企業乃至地區發展的阻礙。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