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報告

年度重磅 | 中國能源大數據報告(2023):第一章 能源發展綜述

來源:中能傳媒研究院 時間:2023-06-20 10:35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中國能源大數據報告(2023)

第一章  能源發展綜述

本章作者崔曉利

  一、宏觀經濟形勢

2022年國民經濟保持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0%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增長,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創新驅動深入推進,改革開放蹄疾步穩,就業物價總體平穩,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經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邁出堅實步伐。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5個百分點。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長3.0%。

image.png

  總體上看,2022年國內經濟受疫情沖擊明顯,加之國際地緣政治局勢驟然惡化因素,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降至3.0%。

  從季度走勢看,2022年我國經濟恢復幾經波折。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增速表現與市場預期基本相符;二季度在疫情、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降至0.4%,為2020年二季度以來最低;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回升至3.9%;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再度回落至2.9%。

image.png


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較快成長

  202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88345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83164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638698億元,增長2.3%。

  從占比看,202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3%,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9%,較上年增加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8%,較上年減少0.5個百分點。

  疫情影響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持續回落,這是近年來第三產業增加值繼上年之后的再次回落。

image.png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較快成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5%;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8%。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8%。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8.9%。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700.3萬輛,比上年增長90.5%;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產量3.4億千瓦,增長46.8%。

  202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84039億元,比上年下降4.0%。分門類看,采礦業利潤15574億元,比上年增長48.6%;制造業64150億元,下降13.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4315億元,增長41.8%。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較好

  202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9556億元,比上年增長4.9%。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72138億元,增長5.1%。

  值得關注的是,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8.9%,快于全部投資13.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2.2%、12.1%。高技術制造業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7.6%、27.2%;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6.4%、19.8%。

image.png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制造業投資增長9.1%,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0.0%。分區域看,東部地區投資增長3.6%,中部地區投資增長8.9%,西部地區投資增長4.7%,東北地區投資增長1.2%。民間固定資產投資310145億元,增長0.9%。社會領域投資增長10.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4293億元,比上年增長0.2%;第二產業投資184004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投資373842億元,增長3.0%。從三次產業投資占比情況來看,第二產業投資繼2021年扭轉收縮態勢占比回升2個百分點后,2022年占比再次提升1.5個百分點。

image.png

  二、能源生產及供應

能源生產穩步增長,能源保供成效明顯

  2022年,我國著力增強能源生產保障能力,充分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不斷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大力發展多元清潔供電體系,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和持續增長的民生用能需求。原煤、原油、天然氣、電力生產增速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

  2022能源生產

  一次能源生產總量46.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9.2%

  原煤產量45.6億噸,同比增長10.5%

  原油產量20472.2萬噸,同比增長2.9%

  天然氣產量2201.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0%

  發電量88487.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

image.png

  2022年,能源保供成效明顯。針對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強化國內煤炭兜底保障和油氣增儲上產,統籌做好煤電油氣運保障供應,有效應對國內極端高溫干旱等嚴峻挑戰,生活生產用能得到較好保障。

  截至2022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56405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7.8%。

  火電裝機容量133239萬千瓦,增長2.7%

  水電裝機容量41350萬千瓦,增長5.8%

  核電裝機容量5553萬千瓦,增長4.3%

  并網風電裝機容量36544萬千瓦,增長11.2%

  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39261萬千瓦,增長28.1%

  2022年,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2959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5%。

image.png

煤炭增產保供成效顯著

  2022年,面對復雜國內外形勢,各地各部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助力能源行業多措并舉保供穩價,煤炭增產保供成效顯著,充分發揮了兜底保障作用,能源供應保持總體平穩,為經濟恢復向好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綠色動能。

  近十年來,不同品種能源占比呈現不同趨勢。原煤生產占比持續下降,2021年較2013年下降8.4個百分點。但因兜底保供原因,這一趨勢在2022年發生臨時性扭轉,2022年占比較2021年回升2.2個百分點。

image.png

  這對其他能源品種占比也產生了擠壓。原油生產總量占比繼續下降,2022年較2013年降低2.1個百分點。天然氣生產占比同比略有下降,總體上看,2022年較2013年提升1.6個百分點。水電、核電、風電等一次電力生產占比略有收窄,但總體趨勢在擴大,2022年較2013年提升6.8個百分點。2022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突破12億千瓦,達到12.7億千瓦,同比增長13.8%,占總裝機容量比重上升至49.6%,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延續綠色低碳轉型趨勢。

能源進口量出現不同程度下跌

  2022年,我國能源產品進口量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2022年我國進口原油50828萬噸,同比下降0.9%;進口天然氣10925萬噸,同比下降9.9%。進口煤炭29320萬噸,同比下降9.2%。

image.png

  地緣政治影響下,國際油價異常高漲,原油進口成本過高,是2022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國際天然氣價格屢創歷史新高,持續的高氣價挫傷了國內進口商采買LNG現貨的積極性。國際煤炭進口量同比減少的原因,一是2022年年初印尼頒布了煤炭出口禁令,進一步加劇國際市場煤炭資源的緊張狀況,二是烏克蘭危機引發國際煤炭資源緊張,全球開展搶煤熱潮,引發煤價持續高位運行,國內進口中高卡煤炭價格出現倒掛現象,較大程度抑制了中國煤炭進口。

  2022年原油、成品油進口

  原油進口50828萬噸,同比減少0.9%,金額24350億元,同比增加45.9%

  成品油進口2645萬噸,同比減少2.5%,金額1309億元,同比增加21.2%

  2022年天然氣進口

  天然氣進口10925萬噸(約合1508億立方米),同比減少9.9%,金額4683億元,同比增加30.3%

  2022年煤炭進口

  進口煤及褐煤29320萬噸,同比減少9.2%,金額2855億元,同比增加22.2%

image.png

  三、能源消費

能源消費需求增幅收窄

  初步核算,2022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54.1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9%。煤炭消費量增長4.3%,原油消費量下降3.1%,天然氣消費量下降1.2%,電力消費量增長3.6%。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9%,上升0.4個百分點。2013年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處于低速增長態勢,以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著經濟的中高速發展。

image.png

  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8.6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據中電聯數據,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全年用電量同比增長2.8%。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全年用電量增速超過5%;新能源車整車制造用電量大幅增長71.1%。四大高載能行業全年用電量同比增長0.3%。

image.png

image.png

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

  初步測算,2022年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增長2.9%。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煤炭比重提高0.2個百分點,石油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天然氣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

image.png

  能源消費低碳化趨勢不變,低碳能源消費占比穩步提升。分能源品種看,煤炭需求持續高位運行,足量穩價供應態勢良好,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2%,比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

  2022年,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9%,較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近十年來,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2013年的15.5%上升到2023年的25.9%,提升超10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向清潔低碳轉型。

image.png

  據清潔供熱產業委員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北方地區供熱總面積238億平方米(城鎮供熱面積167億平方米,農村供熱面積71億平方米),其中,清潔供熱面積179億平方米,清潔供熱率為75%。能源與生態環境友好性明顯改善,能源節約型社會加快形成,能源消費結構更加優化。

  四、能源投資

國內投資情況

  2022年,我國采礦業投資同比增長4.5%,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同比增長19.3%

  2022年,全國電力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達12220億元,同比增長13.3%,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2022年電源投資

  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投資7208億元,同比增長22.8%

  水電863億元,同比下降26.5%

  火電909億元,同比增長28.4%

  核電677億元,同比增長25.7%

  2022年電網投資

  全國電網工程完成投資5012億元,同比增長2.0%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容量25839萬千伏安,比上年多投產1505萬千伏安,同比增長6.3%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38967千米,較上年多投產6747千米,同比增長21.2%

image.png

涉外投資情況

  2022全年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7859億元,比上年增長7.2%,折1169億美元,增長2.8%。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1410億元,增長7.7%,折210億美元,增長3.3%。

  采礦業

  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50.1億美元,同比增加0.6%。

  制造業

  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216億美元,同比增加17.4%。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35.2億美元,同比減少28%。

  《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入推進互利共贏務實合作,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能源開放合作質量和水平,不斷開創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因地制宜采取貿易、工程承包、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開展雙方、三方和多方市場合作,推動更多清潔能源合作項目落地。建設運營好“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扎實推進能源務實合作。

  五、節能降碳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2022年,“雙碳”目標約束下節能增效工作取得新進展。在能源外部環境挑戰不斷、國內疫情反復等諸多不利條件下,我國堅持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持續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

image.png


  目前,我國火電廠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燒、燃煤煙氣治理技術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電廠群。據悉,“十三五”以來,得益于技術的進步,我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了9.5億千瓦。

  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保持高利用率水平,全國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8.7%、風電平均利用率96.8%、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98.3%。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

  2022年,重點耗能工業企業單位電石綜合能耗下降1.6%,單位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0.8%,噸鋼綜合能耗上升1.7%,單位電解鋁綜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2%。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

  近十年來,污染物排放下降明顯。煙塵排放總量由2012年的151萬噸下降到2021年的12.3萬噸,單位火電發電量的煙塵排放量由每千瓦時0.39克下降到每千瓦時0.022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由2012年的883萬噸下降到2021年的54.7萬噸,單位火電發電量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每千瓦時2.26克下降到每千瓦時0.101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由2012年的948萬噸下降到2021年的86.2萬噸,單位火電發電量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由每千瓦時2.4克下降到每千瓦時0.152克。

image.png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攀升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是指能源消費的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比,是反映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比例關系的指標,能夠反映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據測算,2022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97,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為1.2。

image.png

  十年數據來看,2015年0.19為近十年最低點,近幾年來保持在0.5上下。2020年因疫情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沖擊,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從2019年的6%下降到2.3%,造成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提升。2021年有所回調。2022年,受疫情沖擊及上年基數影響,經濟增速減緩,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攀升至0.97。

碳市場建設不斷完善

  2022年,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系列政策,碳市場建設不斷完善。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中提出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以及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6月,生態環境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8月,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10月,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市場監管總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12月,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印發《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發電設施》。2022年,全國碳市場邁入第二個履約周期,總體運行平穩,碳價較2021年有所上漲。全年共運行50周(242個交易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年度成交量5088.95萬噸,年度成交額28.14億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CEA累計成交量2.30億噸,累計成交額104.75億元。每日收盤價在55~62元/噸之間波動,成交均價為45.61元/噸。

image.png

  六、能源政策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出爐

  2022年1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五方面主要目標: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以上,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約30億千瓦。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計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能源系統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3.5%。到2025年,靈活調節電源占比達到24%左右,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3%~5%。創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十四五”期間能源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新增關鍵技術突破領域達到50個左右。普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人均年生活用電量達到1000千瓦時左右,天然氣管網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

  展望2035年,《規劃》提出,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建成現代能源體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廣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2030年達到25%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電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

《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發布

  2022年9月20日,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計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可有力支撐和引領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標準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良好互動,有效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技術創新、產業鏈碳減排。到2030年,建立起結構優化、先進合理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緊密協同發展,能源標準化有力支撐和保障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

《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印發

  2022年1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在完善引導綠色能源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方面,《意見》提出推動完善能源相關的綠色消費機制,通過消費端優先使用綠色能源的需求選擇帶動能源生產供應端綠色低碳轉型,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用能、綠色用能。綠色能源消費促進機制將為追求零碳低碳的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社區等提供實現途徑,并使之得到社會廣泛認可。《意見》重點圍繞工業、建筑、交通等行業領域,提出電價、分布式電力交易、國土空間保障等支持政策,推動提升終端用能低碳化和電氣化水平,控制化石能源消費。

  在建立綠色低碳為導向的能源開發利用新機制方面,《意見》強調化石能源清潔開發利用和減污降碳的重要性。在較長時期,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建立煤礦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完善煤矸石、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政策,支持綠色智能煤礦建設,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完善推進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的機制和政策,推動燃煤自備機組公平承擔社會責任,加快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提升油氣田清潔高效開采能力,完善油氣與地熱能以及風能、太陽能等協同開發機制。

能耗雙控制度進一步完善

  2022年11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原料用能的基本定義和具體范疇,即能源產品不作為燃料、動力使用,而作為生產非能源產品的原料、材料使用。用于生產非能源用途的烯烴、芳烴、炔烴、醇類、合成氨等產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其制品,屬于原料用能范疇;若用作燃料、動力使用,不屬于原料用能范疇。《通知》明確提出將原料用能從能源消費總量中扣除,樹立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新導向,是完善能耗雙控政策的重要舉措,對科學有序推動節能降碳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1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現階段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隨著技術進步和發展,其他可準確計量的可再生能源類型將逐步動態納入。在開展全國和地方能源消費總量考核時,以各地區202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為基數,“十四五”期間每年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在考核時予以扣除。《通知》提出,以綠證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認定的基本憑證。此外,還將積極推動綠證交易體系建設。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將推動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量作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有利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用能空間,是完善能耗雙控政策的重要舉措,對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保障高質量發展合理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有序推進全國統一能源市場建設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印發。《意見》提出,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結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全國能源市場建設。在統籌規劃、優化布局基礎上,健全油氣期貨產品體系,規范油氣交易中心建設,優化交易場所、交割庫等重點基礎設施布局。推動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并向各類市場主體公平開放。穩妥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加快建立統一的天然氣能量計量計價體系。健全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研究推動適時組建全國電力交易中心。進一步發揮全國煤炭交易中心作用,推動完善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