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什么是幸福
來源: ?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 2022-06-09 15:11
今年5月1日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的喜慶日子。建州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黔西南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通人和、百業俱興。時光在這片大地上刻下了跨越式發展的年輪。
我出生于建州后的第二年,在黔西南州晴隆縣的一個偏遠山村里長大。在成長過程中,我親身經歷了家鄉從貧窮到小康的發展歷程。
第一次聽到蘭蛇坡這個詞,是在一條新聞里。2008年,蘭蛇坡作為黔西南州最后一個通電的村子被報道。那時候我正讀大學。架通這條電力天路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蘭蛇坡因山高、坡陡、谷深而得名,也因此被外界所知曉。
2010年參加工作,我成為晴隆供電局一名電力員工。聽前輩講,以前蘭蛇坡大部分的老百姓都住著茅草房,沒有任何產業支撐,水源缺乏、耕地破碎,村民喝著“望天水”,吃著“看天飯”。苗胞們僅靠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聯系,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從那時候就在想,有機會要上蘭蛇坡去走一走。直到2017年6月,我從供電所調到了新聞宣傳崗位工作,開始進行“蘭蛇坡通電十年”選題策劃,2018年終于圓了這個心愿。
那天迎著朝陽,我跟隨馬場供電所同事來到蘭蛇坡,汽車在已經硬化好的路面穿梭,搖下車窗,透過一層薄霧,便可以看到一道深深的山谷,一切盡收眼底。心中一直想,路是修好了,蘭蛇坡上難道還是一幅破落、蕭條的景象?
然而,經過30多分鐘的車程,來到了蘭蛇坡兩扇巖組,眼前的景象顛覆了我的想象,一箱箱整齊的煙苗、一口口清澈的水窖、一條條到戶的硬化路、男女老少忙碌的身影、學校不時傳出讀書聲,看得出來村民已經從照亮新房、用上家電到增收致富的幸福轉變。
“過去路不好,遇到停電,供電所電工要三四個小時才能走路上來幫我恢復用電,蘭蛇公路修通后,他們來修電30分鐘就到了,加上現在電穩了足了,做什么都很方便。”村民李新學說。
“自從有了電,我們這里的山石都成了寶,山石打碎制成水泥磚出售。很感謝供電局當年為我們架通了電,讓我們農村產業項目多了起來。”村民楊興臉上充滿著笑容。
這座云上的村莊展示出了一幅勃勃生機和欣欣向榮的景象。臨別蘭蛇坡,我再次回頭看了看那一箱箱錯落有致的煙苗,煙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出綠油油的光芒。像村民熊必光、何平等人外出務工多年,攢足了錢后拆掉草房、造瓦房,有的還直接修起了小洋房。寬敞的房屋,漂亮的落地窗,屋內家具、電器等生活要件應有盡有,山上鄉情風貌和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歲月流金,方寸之間見奇跡。晴隆電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農村電網改造接續推進,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南方電網晴隆供電局不斷加大全縣電網建設改造力度,先后累計投入電網建設資金達10.15億元。這在晴隆大地留下了一個個厚重的印記,鑄就了一項項民心工程,讓晴隆34萬群眾用上舒心電。
如今,晴隆電網已經實現平均8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變電站,每個鄉鎮由一個以上變電站進行供電,線路實現了互聯互通,電網構架位居全州前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供電能力、電力質量、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時過境遷,在我從事電力服務工作十幾年間,歷經了一座座變電站拔地而起,一根根銀線劃過長空,一盞盞燈光點亮萬家,為實現鄉村振興新跨越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幅幅描繪著美麗鄉村的新畫卷正在鋪展開來。這些歷程讓我讀懂了什么叫光明,什么是幸福。(盧官洪)
責任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