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供電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促進老區綠色發展
來源: ?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 2022-06-09 15:12
10年翻番!紅色基因的奮進底色
——江蘇鹽城供電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促進老區綠色發展
程誠 顧鋒明
★黃海之濱的江蘇鹽城,抗戰期間,新四軍在此重建軍部,這里是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戰斗生活過的地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網鹽城供電公司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打造堅強智能電網。“十二五”期間,建成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變電站39座。“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發展投入超250億元,地區電網供電能力翻一番。
“陜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黃海之濱的江蘇鹽城,因鹽而得名,面積1.7萬平方公里,人口820多萬。多年來,鹽阜革命老區人民賡續紅色血脈、發揚鐵軍精神,所轄縣(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縣,2021年全市GDP總量達6617.39億元,較2012年的3120億元翻了一倍多。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官”,國網鹽城供電公司堅持綠色發展,積極踐行“雙碳”目標,推動“四新兩高”鹽城建設。2012年供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2021年達410.12億千瓦時,為鹽城的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強勁的清潔能源保障。
強筋健骨建電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鹽城供電轉變電網發展方式,踐行“寧讓電等發展、不讓發展等電”理念,打造堅強智能電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期間,建成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變電站39座。“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發展投入超250億元,地區電網供電能力翻一番。2021年又完成電網發展投入30多億元,至當年底,鹽城地區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300座,其中500千伏變電站8座。
鹽城電網經過建設與改造,在網架結構、供電能力、供電可靠性等方面進一步得到提升,在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服務新能源發展、提升網架結構、解決老舊設備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實現從500千伏、220千伏直至380伏分層分級合理接入各類新能源,初具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地區新型電力系統雛形。2021年,供電可靠率達99.954%,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9.993%。線損率由2011年底的7.5%下降至3.00%;全市高、低壓業擴接電時長壓降至29.45天、3.45天。
追風逐日展新顏
2021年12月23日,鹽城500千伏鶴棲(射陽)變電站新建工程成功投運,標志著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海上風電并網輸電工程——江蘇沿海二通道實現全線暢通。這條在蘇北、蘇南之間搭建的新能源消納輸送“高速公路”正式全面“通車”。
鹽城擁有豐富的灘涂和海上風能資源,是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基地——“海上三峽”的主戰場。作為江蘇唯一的地市級高比例新能源運行示范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十四五”期間將突破2000萬千瓦。鹽城供電主要從服務海上風電接入、送出、消納3個層面打造“海上三峽”風電接網消納示范,沿海二通道為“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消納打下了基礎。預計每年可向長三角地區多輸送清潔能源300億千瓦時,拉動上下游產業產值累計達200億元,支撐地區國民生產總值2750億元,有力助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
2021年8月19日,全國首批光伏建筑一體化幕墻(BIPV廠房屋頂光伏)項目在建湖正式并網發電,投產后首年發電量約為537萬千瓦時,25年總發電量可達到1.25億千瓦時。建湖作為整縣屋頂光伏創建示范縣,已在企業、醫院、農房、行政樓等進行試點,涉及產業經濟、農業農村、民生建設等領域,通過屋頂光伏配置,讓節能環保進企業、進醫院、進農村,實現資源有效利用。鹽城位于太陽輻射能量Ⅲ級地帶,太陽能可開發資源較好。“十三五”期間,鹽城全市分布式光伏并網戶數由306戶增長至23366戶,并網容量從3.96萬千瓦增長至71.86萬千瓦。
截至4月底,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220.54萬千瓦,占全省的26.47%。其中,風電945.83萬千瓦,占全省的42.28%;1~4月,全市新能源累計發電量89.76億千瓦時,占全省新能源發電量的30.6%,占鹽城全社會用電量的67.42%。
鄉村振興電相助
鹽城供電全力以赴推廣各領域供電+能效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綠色能源支撐,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東臺市是國內知名的西瓜之鄉和西瓜育苗基地。據東臺市農萃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國榮介紹,為進一步提高產能,培育更優質的西瓜苗,他們在2019年投資1000多萬元,在弶港農場擴建了70畝的電氣化西瓜育苗基地。新建大棚內,嫩綠的西瓜幼苗“躺”在“電熱毯”上愜意得很。這個電熱自控加溫的“電熱毯”,可以將特制的絕緣電阻絲鋪在土壤中,把電能轉化為熱能,就像家里安裝的地暖一樣升溫平穩、溫度均勻,有利于西瓜苗快速生長發育,出苗率高達95%。過去多采用燒煤的方式供暖,恒溫效果差、空氣污染重,瓜苗成活率只有70%左右。
江蘇省“新農菁英”、東臺時堰鎮青年農民劉和平退伍后創辦的雙馬電氣化養殖場是國網東臺市供電公司結對的“新農菁英”扶貧項目,通過先進的電氣化一條龍養殖方法,2021年獲評農業農村部畜禽養殖標準化養殖場。養殖場采用智能化養殖模式,不僅沒有傳統養雞場的異味,添料、送水、清糞、控溫、調節空氣等飼養環節也均實現了全自動化運作,逐漸發展成為擁有20多萬羽蛋雞的現代化蛋雞養殖基地。劉和平致富不忘鄉鄰,采取“公司+農戶”模式,成立禽滿園家禽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百姓共同致富。電氣化改造后,新裝上了智能信息控制系統,現在1個人可養殖5萬只雞,養殖量提高了50%,產品質量可控度也大大提升。劉和平緊跟東臺市創全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縣市步伐,新增一個地塊,申請再增加供電容量80千瓦,建設自備冷庫,做工廠化循環水恒溫水產養殖,拓展生雞屠宰、分割、加工、冷凍一條龍業務,并為周邊老百姓提供相關農產品冷藏冷凍服務。
責任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