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18 15:16
蔣子豐
和風輕拂,萬物競發。深耕綠色低碳新圖景的征途上,長江南岸又見春暉捎來捷報。
3月10日,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公司兩臺630兆瓦機組均被評為2024年度江蘇省能效水平“AAAAA級”一次再熱燃煤機組,企業也獲評省電力行業能效水平AAAAA級企業。
常州公司全景圖。
“碳”尋之路繁花次第。圍繞“一心兩脈”綜合能源發展路徑,常州公司從單一的火力發電,堅持向綠色低碳能源供應端轉變、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變,充分發揮火電機組能效、清潔、供熱成本低等優勢,結合自身資源,主動對接政府和用熱企業,不斷開拓對外供汽、供熱等綜合能源供應市場,通過提供壓縮空氣、循環水余熱利用、污泥無害化處置、固棄物銷售等多元化產品服務,輸出多種優質資源,持續提高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爭當綠色發展的推動者、先行者、引領者。
綠色發展——定義煤電轉型新高度
焊花枝頭春意鬧,鐵臂凌空繪新章。
步入常州公司二期2臺1000兆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高效燃煤發電機組建設項目現場,“在中國煤電是個大事”巨型標語與矗立的吊塔遙相呼應。焊花起舞、塔吊旋轉、車輛往來、機械隆隆、人員繁忙,建設現場如火如荼,施工進度催人奮進……在長江之畔的蘇南熱土上,這座承載國家戰略的清潔煤電標桿工程,正以智慧建造為筆、低碳技術為墨,疾書著傳統能源綠色嬗變的創新篇章。
常州公司二期建設工程現場圖。
“我們以高效靈活智慧煤電機組為核心,構建起‘一心兩脈’的能源新范式——既為城市發展輸送綠色動能的‘動脈’,又為無廢城市建設打通資源循環的‘靜脈’。”工程部負責人張晉陽介紹道,“項目創新采用‘五不五耦合’模式:不新征廠外土地、不新增碼頭岸線、不新建卸煤碼頭、不新建取排水設施、不向長江排放溫排水;同時耦合城市供熱、CCUS碳捕集、污泥摻燒、城市中水回用、LNG冷卻水等技術,發電煤耗降至248.9克/千瓦時,將成為清潔煤電領域建設標準最高、推進速度最快的示范工程。”談及這些創新突破,張晉陽語氣中充滿自豪。
2022年11月,常州公司二期擴建項目正式核準批復,作為集團公司在江蘇的重要標志性工程、江蘇省“十四五”規劃清潔火電重點項目,計劃于2025年實現兩臺1000兆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機組雙投產。
在這座融合多重創新要素的立體試驗平臺上,我國首套核電級iDCS(智能分散控制系統)成功應用于國家能源集團常州二期2*1000兆瓦高效煤電機組。這一全國產化DCS系統的穩定運行,不僅驗證了其卓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積累了寶貴的自主可控技術經驗。這一突破性成果在多個維度彰顯重要價值:筑牢國家能源安全與核安全防線、推動重大裝備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降低核電建設與運維風險、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為核電“走出去”戰略提供技術支撐。
工程部墻上的建設時序圖無聲訴說著建設者們創造的工程奇跡:新春伊始,發電機轉子一次穿裝成功;陽春三月,冷卻塔淋水試驗鏗鏘奏響。每一處關鍵節點的完美跨越,都鐫刻著建設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這片承載著長江奔騰不息能量的熱土上,建設者們正用智慧與汗水,將宏偉藍圖轉化為現實標桿。
綠色管理——數字全質量體系管理
智啟春潮燃碧火,綠縈電網啟新篇。
項目建設伊始,常州公司即秉持“把電力做到最好”的理念,以打造具有“時代特征、國能特色、江蘇特點”的“兩高一低”(高效率、高參數、低排放)示范工程為目標,全面推行標準化施工與規范化管理。通過現場“6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實現工地“四化”標準——設施標準化、標牌規范化、環境整潔化、環保常態化,樹立行業安全文明施工新標桿。
正在建設的常州公司三號汽輪機。
全過程管控,筑牢質量生命線。該公司創新將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管理軟實力”納入招標核心條款,優選行業頂尖團隊,實施項目經理“雙考核”機制(資質審查+績效評估),確保建設隊伍與示范目標高度匹配。
“今天起,凝汽器焊接工作正式開始,凝汽器作為關鍵設備,要嚴格把握焊接材料、焊接環境、焊接參數和焊接后的質量檢驗。”在凝汽器焊接開工交底會上,工程部金屬專業聯合監理單位,對焊接工作作出明確要求。其實在二期工程建設項目現場,這樣的質量管理精細化要求,每天都在上演。
場地一角,有序排列著“精品施工展示區”,陳列著管道焊接、儀表安裝、電纜排布等10項工程建設中的精品、范本,以最直觀的方式詮釋著精細化的管理要求。
不止如此,為切實確保質量可控受控在控,二期項目不斷健全“三標體系”(標準化、精細化、智慧化),編制38項質量管理制度,設立12個專業管理組;推行“113精品示范計劃”(全工序樣板引路),實行質量“紅黑”榜動態公示;關鍵工序如凝汽器焊接實施“四嚴管控”(材料、環境、參數、檢驗),配備監理全程旁站。
同時,積極開創智慧化賦能新局面,實時監測大體積混凝土溫度,實現智能化砼檢測;重點區域實施AI前端智能識別,實現可視化監管;焊口編碼全覆蓋,實時管控焊接電流及焊工工作情況,實現數字化焊接;動態監控預警熱處理電流、溫度變化速率和保溫時長,實現智慧化熱處理。
這項凝聚“綠色+智慧”基因的新一代煤電示范工程,正以毫米級的精度管控、數字化的創新實踐、全生命周期的質量追求,重新定義清潔煤電建設的中國標準,為全球煤電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國能方案”。
綠色名片——解碼多維度價值輸出
智破重關煥春芒,凈水裁云織綠裳。
4月9日,常州市人大代表以及媒體記者一行40余人走進常州公司污泥摻燒科普基地,企業通過一場“倡導綠色發展、服務生態建設”主題科普日活動,向公眾揭開國內首個大型機組污泥耦合發電示范項目的技術面紗。
常州市人大代表參觀常州公司污泥摻燒科普基地。
在污泥摻燒科普基地的沉浸式展廳內,動態投影與實物模型巧妙結合,生動演繹著污泥從收集到摻燒處理的全過程。參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微觀世界,直觀了解“污泥干化—精準摻配—負壓焚燒”全流程技術鏈條。
這一規模龐大的污泥處理系統,猶如一個高效運轉的“城市綠色衛士”。從污泥進廠的那一刻起,智能化的輸送設備便精準地將污泥送入干化車間。通過低溫干化技術,污泥中的水分被有效去除,不僅大大降低了污泥的體積和重量,還提升了其熱值,為后續的摻燒環節奠定基礎。在摻燒階段,經過干化處理的污泥與燃煤按照科學的比例混合,進入鍋爐充分燃燒。燃燒過程中,先進的污染控制技術同步啟動,高效的脫硫、脫硝、除塵設備協同運作,確保燃燒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遠低于國家標準,真正做到了“吃進去污泥,吐出來清潔”。
作為國家能源集團“2030重大專項”先導工程,該項目創新采用城市生活污泥與印染污泥協同處置工藝,經脫水干化后的污泥以8%-12%比例與燃煤均勻混合,在鍋爐內實現穩定燃燒,煙氣排放指標全面優于國家標準。
“這項技術破解了傳統污泥填埋的二次污染難題。”該公司技術負責人介紹,全封閉負壓生產系統可將二噁英等污染物鎖死在處理環節,單臺機組年處置污泥達7萬噸,相當于為常州市削減6%的固體廢棄物處理壓力。在環保效益之外,項目每年還可節約標煤1.2萬噸,創造環保收益超2000萬元,形成“城市減負—企業增收”的雙贏模式。
目前,該技術已申報國家能源集團示范項目,其建設的科普基地成為企業工業環保教育新地標。該公司將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年內拓展至22.6萬噸級污泥處置規模,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提供可復制的能源解決方案。
如今,這張污泥處理的綠色名片,吸引著國內外眾多同行前來參觀學習,成為常州公司對外展示綠色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它向世人傳遞著常州公司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定決心和積極行動,也為推動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貢獻著“常州智慧”和“國能力量”。
在這片1平方公里不到的江邊土地上,工業文明與生態智慧交相輝映,一座新時代的美麗電廠正煥發出蓬勃生機。鋼鐵巨臂與生態濕地和諧共生,智能控制系統與藍天碧水相得益彰,這里不僅書寫著能源轉型的生動實踐,更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在這里,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正在續寫新篇——“春風又綠江南岸,智慧點亮新碳路”。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