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2-12 16:47
——老舊風電場涅槃重生記
張乾斌
寧夏,雖然地處我國西北腹地,但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能源資源優勢,成為我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全國新能源外送基地。驅車行駛在寧夏廣袤無垠的大地上,隨處可見一臺臺風機如鋼鐵巨人般伸展著巨大的葉片,捕捉著風的力量。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老舊風機逐漸顯露出疲態,效率低下、故障頻發,似乎走到了被淘汰的邊緣。于是,在這片充滿創新與希望的土地上,一場以“新”破局的傳奇正在上演,老舊風機踏上了涅槃之路。
風雨二十載再敘前世今生
記憶的指針撥回到二十年前,那時新能源產業剛剛興起,這些老舊風機如同開拓者一般,率先屹立在風中,為人們帶來了對清潔能源的憧憬。那時的它們,是科技進步的象征,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寄托。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賀蘭山第四風電場就是寧夏最早開發建設的一批風電場,建設于2004年,裝機容量80兆瓦,最小機組單機容量只有0.75兆瓦,葉輪直徑只有50米,塔筒高度58米。王銀是一位資深的風電工程師,他見證了這些老舊風機從無到有再到“以大代小”技改的全過程。“當年,我們懷著滿腔熱情投入到風電建設中。這些風機可是我們的寶貝啊,每一臺的安裝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現在看來的確是跟不上時代了。”王銀回憶起往昔,眼中閃爍著光芒。
然而,時光荏苒,這些曾經的驕傲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暴露出了問題。設備老化、技術落后,使得風機的發電效率大幅下降。維修成本也越來越高,頻繁的故障讓工作人員疲于奔命。“有時候,大風過后,故障停機好幾臺,就得趕緊去檢查設備、處理故障。那些老舊的部件,就像隨時可能崩塌的積木,讓人提心吊膽。”王銀無奈地說道。
二十年后,2024年5月10日,隨著最后一臺風機葉輪慢慢轉動,全國首個備案、首批試點的“以大代小”風電技改項目——賀蘭山“以大代小”風電技改項目正式完成,讓垂垂老矣的0.75兆瓦老舊小風機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脫胎換骨、涅槃重生為6.25兆瓦的“巨無霸”。據悉,此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80兆瓦,包括等容技改和增容技改兩部分。其中,等容技改項目在寧夏青銅峽市境內建設,裝機容量80兆瓦,安裝16臺5兆瓦風電機組;增容技改項目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內建設,裝機容量200兆瓦,安裝32臺6.25兆瓦風電機組,該機組塔筒高度達115米,葉輪直徑205米,葉輪直徑比老舊風機的4倍還長,單機容量也提升至原來的8.3倍,風場總容量擴充至原來的3.5倍。“最早老舊風機攀爬全靠人力,空間狹小,工作起來非常費勁。別看現在新安裝的風機塔筒高度是原來的2倍,每臺風機都安裝了電梯,上機艙非常方便、安全,風機所有系統智能化水平、各項技術都是國內領先水平,現在的新員工們比起我們當初可是享福了。”王銀感慨地說。
全國一盤棋共建綠色能源
面對老舊風機的困境,富有創新精神的龍源人并沒有選擇放棄。他們開始踏上了破局之路,試圖為這些“垂暮之年”的風機尋找新的生機。
他們以“先人一步謀發展、快人一步搶機遇、勝人一籌抓落實”的姿態,率先在寧夏青銅峽市等地設立規劃發展項目部,調集骨干積極與各級地方政府多次溝通推進老舊風電場技改工作,為賀蘭山風電技改項目建設打好基礎。與此同時,龍源電力寧夏公司還積極勘探賀蘭山“以大代小”技改項目現場,不斷與當地土地管理部門溝通了解,反復推演前期及工程建設流程,為“以大代小”技改項目落地實施做足準備。
在當地政府的正確領導及許許多多像龍源人一樣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的探索、促進下,寧夏打響了全國老舊風電場“以大代小”第一槍,2021年率先發布《關于開展寧夏老舊風電場“以大代小”更新試點的通知》。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積極響應號召,同年12月,完成賀蘭山第四風電場80兆瓦等容風電技改項目備案手續,次年10月,該公司在完成等容項目各項手續并開工建設后,充分挖掘剩余土地、風能資源價值,順利取得賀蘭山“以大代小”200兆瓦增容風電技改項目核準批復,在原場址范圍內開展200兆瓦增容技改項目,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寧夏、內蒙古兩省的大力支持下在寧蒙邊界打造全國首個備案的“以大代小”風電技改項目。
作為全國“以大代小”風電技改的“先行官”,跨省協作第一人,龍源人不負重托,勇擔使命。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多次組織召開專題部署會,確定投產目標,協調解決項目從備案到招標、從施工到投產遇到的各種困難,舉公司全力把項目打造成全國“以大代小”風電技改示范項目。
萬事開頭難。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老舊機組如何拆除,拆除后設備如何處理,混凝土基礎拆除怎么保證綠色無污染,老舊交叉如何保證工程建設安全與進度……一系列問題擺在龍源人面前。
見招拆招,摸著石頭過河。在老舊機組拆除這個難題上,為了避免資源浪費,龍源人放棄定向爆破的簡單拆除方式,充分發揮集團產業優勢和規模優勢,按照“整機復用、翻新備品備件、分類拆解回收”三種方式,開展拆除、回收、存儲與處置技術的研發攻關和應用示范,實現了退役機組的物資化、綠色化、高值化循環利用。
增容項目風機本體用地在內蒙古,配套輸變電工程及儲能設施用地在寧夏,跨省協調史無前例,龍源電力積極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阿拉善盟能源局及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等相關單位聯系、溝通,辦理項目用地事宜,同時不斷核實項目用地限制性條件,排除項目跨省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最終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政府的大力支持,順利取得內蒙古土地預審手續,辦理風電核準手續,取得項目指標。
開工以來,面對工期緊、任務重、新舊交叉跨省跨界施工難度大、風險等級高等嚴峻考驗,龍源電力科學倒排工期,優化施工工序,對機組安裝、鐵塔組立、導線展放等高風險作業,基礎澆筑、鋼筋綁扎等隱蔽工程進行全過程監督盯防,牢牢把住安全質量紅線。
其中,增容項目110千伏送出線路路徑交跨多達74處,涉及電網、國道、高速公路、鐵路、林場、農田、河道水渠等,協調工作量大,是工程項目能否如期投產的“卡脖子”重要環節。為使項目早日投產,打通這一條輸送通道,龍源人加強溝通,短時間內取得相關手續,快速推動項目有序開展。針對主要設備、吊具供貨困難等問題,建立主機供貨協調機制,安排專人催交催運,保證主機等設備按時到貨,確保機組吊裝工作順利推進……
斗風沙、戰酷暑,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積極克服困難,最終在2024年5月實現賀蘭山“以大代小”280兆瓦等容+增容風電技改項目全部并網發電,對于龍源人、整個風電行業乃至全國各省市來說,這是全國一盤棋共同開發綠色能源的協作典范、是全國“以大代小”風電技改示范項目,這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征程!
技改成效顯帶來多重利好
“‘等容’項目技改前,我們當時場站運維人員有20人,現在僅需4人。現在新機組智能化水平、安全性都跨越式提升,刮再大的風心里也有底。”王銀說。
據了解,新機組風輪最大直徑205米,輪轂中心高度115米,是當時寧夏批量應用機組中葉輪直徑最長的機組。此次“以大代小”風電技改不僅實現了平均單機容量提升至原來的5.8倍,總容量提升至原來的3.5倍。捕風能力也跨越式升級,“等容”項目年平均利用小時約2600小時,增長率近41%,發電量同比增加0.66億千瓦時,增幅達44.8%,利潤同比增加約3000萬元,“等容+增容”年上網電量約7億千瓦時,能滿足6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技改帶來的“好”是多方面的。項目建設期增加地方稅收大約1400萬左右,解決就業約1500人次。另外,改造升級后的新風場可節約用地約2萬平方米,充分釋放了存量項目資源潛力,解決了老舊風電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升風電并網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時大大提高了風能資源利用率。寧夏葡萄基地負責人李莊言高興地說:“國家政策好,龍源電力也給力,‘以大代小’可是給我們種植葡萄辦了好事。之前風電機組比較多,給葡萄基地機械化種植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今把這么多土地都釋放了出來,我們的機械種植變得順暢了,空閑土地也可以種植葡萄了。”
如今夏天的賀蘭山第四風電場,“巨型”風機展翅舞動,風機下葡萄成片,小樹成排,自然風光與綠色發電設備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美不勝收。龍源電力闖出了一條以技術革新推動綠色發展的新路徑,跨省協作實現“以大代小”風電技改,打開了風電行業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進一步優化了企業乃至社會能源結構,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以實際行動踐行能源央企使命擔當,為能源轉型和經濟發展提供綠電保障。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