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3-31 14:15
李永鵬
3月27日清晨,在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平安佳隆富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蛋雞養殖場,隨著“滴”的一聲設備啟動音,一枚枚紅潤的富硒雞蛋如珍珠般從雞舍滑入傳輸帶。銀色的自動化流水線仿佛游動的長龍,將滿載著高原陽光的富硒蛋送往包裝車間,工人們正忙著將印有“高原硒都”標識的禮盒裝車發運。
“現在這些‘金蛋蛋’可是搶手貨,每天4噸富硒蛋還沒出庫就被預定一空。”公司負責人王海忠輕點智能控制屏,雞舍內的環境參數實時跳動:溫度恒定在23.5℃、濕度58%、PM2.5濃度15μg/m3……在海拔2200米的高原,這座現代化養殖場儼然建起了一座“五星級雞舍”。
國網海東供電公司員工對電氣化雞蛋生產線進行用電隱患排查。
作為青海省首個富硒蛋規模化生產基地,平安佳隆的成長史堪稱傳統養殖業的"變形記"。2012年建廠初期,這里還沿用著人工投喂、煤爐取暖的粗放模式。轉折發生在2020年,當企業決心引進德國智能化養殖設備時,電力配套成了最大考驗。
“整套系統就像精密的人體器官,溫控是心臟,通風是肺葉,自動飼喂是消化系統,而電力就是維持生命的氧氣。”王海忠至今記得那個寒冬,海東供電公司組建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冒著零下18℃的嚴寒,僅用4天就完成250千伏安變壓器安裝。如今,5條自動化生產線穩定運行,每羽雞的年產蛋量從18公斤提升至22公斤,破損率降至0.3%以下。
走進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數據流。環境監測系統每30秒采集一次氨氣濃度,智能光照系統模擬日出日落,連雞群飲水量都實現精準計量。“過去10萬羽雞需要30人照料,現在4個人就能搞定。”技術員小張展示著手機APP,“哪怕出差在外,也能遠程調節雞舍通風量。”
這樣的智慧場景,在國網海東供電公司營銷部副主任賀衛剛看來,正是農業現代化的生動注腳。2023年以來,該公司為富硒產業園區量身定制“獲得電力”提升方案,通過“一企一策”服務機制,已完成16家涉農企業電氣化改造。“我們為每家客戶建立‘電力健康檔案’,提前預判用電需求,就像給企業配上專屬‘保健醫生’。”
在包裝車間,工人們正將檢測合格的富硒蛋裝入特制禮盒。這些每枚售價3元的“金蛋”,硒含量達到0.2mg/kg,是普通雞蛋的4倍。“電氣化不僅讓產量翻番,更讓品質可控。”質檢員李芳指著光譜檢測儀說,“現在每批蛋都要過五關:硒含量、蛋殼強度、蛋黃比例……”
而在三公里外的富硒產業園,冷鏈物流中心、蛋品深加工車間相繼落成,一條從養殖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已然成形。“今年計劃再擴建2棟雞舍,引入機器人巡檢系統。”望著滿載雞蛋的冷鏈車駛向高速公路,王海忠信心滿滿,“有可靠電力護航,我們的富硒蛋不僅要走向全國,還要通過中歐班列端上外國人的餐桌。”
國網海東供電公司員工服務富硒產業園企業用電安全可靠。
暮色中的養殖場燈火通明,傳輸帶上的富硒蛋如紅瑪瑙般流轉不息。在這片富含硒元素的黃土地上,電力賦能的故事仍在續寫新的篇章——當傳統農業插上智能化的翅膀,鄉村振興的答卷正變得愈發鮮活生動。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