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2-13 15:34
許海東
黑龍江大箐山海拔1200米,是小興安嶺第二高峰,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大箐山風電場的19臺維斯塔斯850千瓦機組已在這里迎風舞動了20個春秋。如今,它們即將完成歷史使命,迎來了新的重生契機。1月18日,龍源電力黑龍江大箐山風電場完成風機葉片運輸,為后續等容量升級改造奠定堅實基礎。
風機葉片經過U型彎道。
去年,項目組成員好不容易拿到開工許可審批手續,沉浸在喜悅之中,一個巨大的難題悄然浮現:如何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將長九十多米、重達幾十噸的葉片安全、完好地運送到機位。為此,他們四處聯系行業內同仁,尋求經驗借鑒,并邀請多家大部件運輸公司到現場實地勘察。在會議室里,大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份份運輸方案應運而生,方案也一次次被無情否定。
“上山路那么多彎,以現有道路的寬度和坡度,不破壞道路兩旁樹木,那U型彎兒根本過不去,加上這種極端天氣,稍有不慎就得掉溝兒里,運輸難度太大了。”一位第三方運輸人員說。類似這樣的冷水不知被潑了多少次,大家陷入了沉默,這一次他們真的“受傷了”。
“二十年前,大箐山山高路險,誰能相信我們龍源人可以把這么大的風機運到山上呢?但前輩們做到了。今天,這一重任落在我們肩上,我們絕不能放棄,大箐山的綠色傳奇必須延續,老一輩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項目經理王劍寧目光堅毅,擲地有聲地說。
是的,二十年前,黑龍江公司在這里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發電的奇跡,開啟了龍源電力在黑龍江省發展風電的步伐,這是每一個龍源黑龍江人的專屬榮耀,激勵著大家繼續前行。
為了攻克這一難關,項目組人員放棄休息時間,開啟了艱苦卓絕的籌備工作。白天,他們前往現場,仔細勘察地形,模擬運輸車輛的行駛軌跡,周密計算每個轉彎處車輛所需的最小轉彎半徑。為了準確測量數據,他們長時間站在雪地里,任憑風雪肆虐,手中的測量工具變得冰冷刺骨,每一次觸摸都像是握住了一塊冰疙瘩,連簡單的操作都變得異常困難。在銀裝素裹的大箐山上,每一個轉彎處,每一棵小樹旁,都留下了他們深深的足跡。夜晚,他們回到駐地,將白天的踏勘記錄進行匯總,研究制定方案直至深夜。這樣忙碌又緊張的工作狀態,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建設人員指揮車輛。
“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時候回家呀?”正在開會的公司以大代小辦公室負責人楊光輝接到孩子的電話。
“老公,孩子生病了,說想你了,才給你打電話。”妻子在電話那頭解釋。
楊光輝心頭一緊,對妻子說:“再觀察一晚吧,有啥情況隨時告訴我,我這邊安排一下。”簡單囑咐妻子幾句后,他掛斷了電話,抬頭看著窗外的萬家燈火,沿著漆黑的夜空望向家的方向,沉默許久后,轉身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幸運的是,第二天孩子退燒了,老楊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他雙眼布滿血絲,昨夜又是一夜未眠。畢竟,家里老大上小學,小的才滿周歲,全靠妻子一人照顧,他心中滿是對家人的愧疚。
經過近二十次的模擬演練,運輸方案終于塵埃落定。“路不夠寬我們就修路,路滑我們就用鏟車牽引開道,不能傷害樹木我們就把葉片舉高!”項目組成員尹立軍說。在與廠家運輸團隊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和精心部署后,1月13日清晨,裝載葉片的運輸隊伍毅然踏上征程,開足馬力向大箐山挺進。
為保障運輸順利,公司協調各方協同合作。交警部門積極配合,做好交通管制工作;挖掘機、鏟車、應急車輛在運輸隊伍前面行駛,做好保障;陡坡彎道處提前敷散防滑料,以防車輛打滑側翻;選用專業的舉升工裝車,該車具備固定葉片的承載架和調整姿態的移動架,可實現葉片的360度旋轉和40度以內的上下擺動,以便順利通過限高路段和躲避路邊樹木,確保樹木及葉片不受損傷。
然而,運輸過程中的困難遠超想象。盡管車輛配備了專業輪胎,能實現180度旋轉及時調整方向,但在海拔高、道路光滑的情況下,車輛的行駛速度不得不嚴格控制在3-5公里/小時之間。全程23.5公里的上山道路,遍布著7處急彎陡坡,每一處都如同“攔路虎”。一個普通的彎道,運輸車輛可能需要一小時甚至更久,還得經過多次嘗試才能艱難通過。
不僅如此,極寒天氣也為運輸帶來了巨大挑戰。這時已經進入三九天,氣溫低至零下30℃,隨著海拔升高,山頂的氣溫更是接近零下40℃。低溫讓運輸團隊不得不時常停車檢查,以確保車輛正常運行。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每一次的前進都像是在與大自然進行一場勇敢的博弈。
葉片抵達機位。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歷經6天的艱難運輸后,葉片終于穩穩地抵達山頂。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所有人站在原地,充滿自豪地欣賞這個壯麗的場面。隨后,歡呼聲如雷鳴般響起,響徹山林。積壓許久的壓力在這一刻傾瀉而出,所有的疲憊和擔憂瞬間煙消云散,大家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和喜悅之情。大箐山上的綠色傳奇在歲月長河中繼續閃耀,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清潔能源建設的偉大征程。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