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0-28 17:15
張慧 徐志強 劉佳宏
開沙島,是長江溯江而上江蘇段第一島,也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群島之一。島上有全電化打造的夢幻島,凸顯原生態特色,培植來自非洲、澳大利亞、美洲等國家和地區的熱帶水果樹、沙生植物等稀有貴重樹木種群現代林業產業基地,成為長三角重點打造的網紅旅游景點。國網南通市通州區公司依托“電力橙”品牌,提升綠色智慧服務品質,通過促成五接鎮人民政府、景區以及當地旅游公司等多方合作,通過內部布局光儲微電網、在路燈、大棚等處引入分布式光伏裝置、在景區建設地源熱泵系統、采用智慧系統控制空調和路燈等舉措,實現“保護稀有樹木種群,發展綠色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的夢想。
因地制宜引入智能能源
由于景區從國外引進的原始稀有林木在生產、繁殖、移栽等方面受溫度、氣候等因素影響,生活率較低,為了解決人工培植難題,同時,為了打造低碳旅游經濟,南通市通州區供電公司探索以最優的方式協調政府、景區以及旅游開發商等多方,采取建設智能大棚、引入地源熱泵系統、打造智能共享平臺智慧系統,精準控制空調和路燈實現節能環保的舉措,改變了原有作業方式和用能結構,提升了農林業種植的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助力客戶引入采用智能光控技術,通過在農業大棚上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能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種植有機農產品、名貴苗木等各類高附加值作物,還能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其次利用棚頂發電可以滿足農業大棚的電力需求,如溫控、灌溉、照明補光等,還可以將電并網銷售給電網公司,實現收益,為投資企業產生效益。
同時,景區還加裝了智能大棚卷簾設備,在大棚內溫度超過樹林生長最優溫度的時候,自動開合卷簾,進行通風或遮陽。此外,配置全電自動噴灌設施,根據土壤的溫濕度等含水量信息,聯動水泵和灌溉電磁閥,進行農業灌溉,確保大棚內的環境最適宜作物的生產,實現精準化種植。
值得一提的是,景區的生活用水采用制冷全熱回收機組,將制冷循環中制冷工質冷凝放熱過程放出的熱量100%利用起來制備熱水,實現了廢熱的再利用,減少了冷凝熱對環境產生的熱污染,降低了冷卻風機的功耗以及機組的噪音;另外相比部分熱回收機組,全熱回收的模塊機在冬季可以單獨運行熱泵制熱水模式,在不增加其他熱水設備條件下,就能滿足冬季熱水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工程設備的初期投資,完美地適應了不同場所下全年變化的空調和熱水需求。
由于機組從空氣中吸收能源,一次能源利用率可達90%,節約了有價能源消耗,大大降低了用戶成本。無需冷卻塔,同時省去了冷卻水泵和管路,減少了附加設備的投資。
此外,景區建設5套地源熱泵(容量合計560千瓦),9000平米玻璃溫室大棚進行供暖供冷,并將地源熱泵控制器接入系統后臺,通過設定溫度閾值,實現對地源熱泵的遠程控制,全程自動進行大棚調溫,維持大棚內溫度在一個穩定的范圍內,確保大棚溫度均衡,相對于傳統方式來說,大幅度提高了育種成功率,有效節約了能源損耗。
巧妙利用智能管控平臺
在規劃建設用電基礎設施的同時,國網南通市通州區供電公司邀請第三方技術公司,與景區共同打造全景區智慧能源管控平臺,該平臺以視聯網、物聯網以及互聯網“三網融合”為基礎,涵蓋人、房、車、設施等多個對象,涉及空中、樓宇、地面等立體空間,通過整合電、熱、冷、氣、水等多個能源數據,構建立體化、智能化園區感知網絡,實現多維度數據在景區層面的深度融合。
打造園區智慧用能監測平臺,精準控制100多盞集光伏、儲能、WIFI、5G為一體的智能路燈,并對9000平米智能大棚內的氣象監測儀、大棚溫控、濕度/土壤/CO2采集儀、水質監測儀和水位監測器等設備進行24小時監測,及時獲取大棚溫濕度、土壤墑情、氣象數據、二氧化碳、光照強度、水質水量等數據。
譬如,針對景區燈光耗能大,通過智能監控系統,精準計量人流量,實施對燈光系統的智能化管理;通過對冷暖供應以及熱水供應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能源,盡量滿足“零碳”排放需求。設置能量記錄手環,作為進入景區的憑證,游客可憑低碳旅游景區獲得積分回饋,在景區兌現服務和實物。
通州區供電公司還利用微網幫助客戶分析節能,建立接入五接鎮內微電網負荷用電數據細分采集及冷熱數據LoRa一張網,設立大屏監控和展示中心,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全面掌握農場電力微電網細分負荷的用電情況及冷熱負荷情況,捕獲異常耗能,制定節能用電策略,進行智能管理,為農林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輔助決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出。
打造低碳微網園區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打造低碳微網園區,景區還采取光儲微電網為稀有植物持續供電、建設旅游觀光車充電樁、打造景區全電廚房等舉措打造優美的園區環境,提升低碳綠色旅游的體驗感。
景區配套建設充電設備,建設了10千瓦直流充電樁8根、5kW交流充電樁5根,滿足游客的充電需求。為了實現光充一體化發展,園區還規劃了3個大型車棚,車棚頂上安裝光伏太陽能裝置,滿足綠色零碳園區的發展需求。為了滿足游客在水上項目綠色游覽的需求,供電部門還協調景區專門設計了380伏低壓上船方案,在每個泊位設置50千瓦的岸電設施滿足游客岸電接駁需求。
同時,供電公司還幫助景區加快全電廚房建設,由于景區建有容納800多人同時就餐的全電廚房,配備主動切菜機、超聲波洗碗機、商用微波爐、蒸飯機以及電炸鍋等設施,替代傳統的燃氣、燒烤等,杜絕了油煙、柴煙等污染源,為游客提供了舒心、安全、環保、優雅的飲食環境。
為了打造光儲微網系統,景區建設160千瓦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并配置了300kWh的磷酸鐵鋰移動儲能系統。光伏年均發電量約30萬千瓦時,為林業場內提供了大量的綠色能源,并通過儲能裝置、能量路由器進行削峰填谷、調頻調壓。
通過建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岸電碼頭、智能路燈、光伏大棚以及打造的智慧能源控制平臺,從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全電廚房為此,比燃氣廚房減少30%至50%的碳排放,降低68%至77%的能耗。由于整個景區布局55%的分布式光伏電源、30%的生物質發電和25%的儲能,每年減少景區用電50萬千瓦時。
產生良好互動效益
據景區統計,利用地源熱泵為大棚供暖,場內大棚培植外來稀有樹種可自主育苗,無需外購,節省育苗成本50萬/年,年增收100萬元/年。植實現智能化,可減少用工30人,節約用工成本90萬元/年。園內交通物流、游客纜車、助力車均實現電動化,年節省燃油成本25萬元。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12.5萬千瓦時,發電收益為0.81/千瓦時,年收入約10萬元。合計產生效益約150多萬元/年,預計6年左右可收回成本。
由于園內光伏與用電負荷之間形成微網絡,通過儲能裝置、能量路由器進行削峰填谷、調頻調壓,形成源網荷儲充分互動,同時,在停電的狀態下,亦可保證園內電網孤網運行10小時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南通市通州區供電公司已聯合景區,嘗試建設生物發電系統,及時將景區游客中心的廚余垃圾以及民宿排泄物進行集中收集,通過氣化轉化成為燃氣,再提供給生物質發電機組發電,既可解決再生能源利用,又從源頭解決廢棄垃圾的環境污染。
為了有效傳播和推廣洲際綠博園全電景區建設典型經驗,還利用景區多平臺的宣傳優勢,向游客積極宣傳全電智慧生態景區,引導游客文明低碳環保旅游。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