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3-12 16:38
井宇航
3月的陜北高原本該是草木萌動的時節,但一場倒春寒卻讓漫天遍地再次覆蓋上一片白雪。3月3日,國家能源集團神延煤炭西灣露天煤礦采場內,潔白無垠的露天采坑內被一條烏黑透亮的運煤道路劃破,無人駕駛礦用卡車正井然有序地駛向地面。
成振榮克服風雪天氣點檢電鏟。
風雪中,36歲的電鏟司機成振榮緊了緊深藍色工裝的領口,哈出的白氣在安全帽檐上凝結成細密的水珠。踩著咯吱作響的積雪踏進采場,身披白雪的WK-35電鏟如同鋼鐵巨獸,鏟斗在晨光中泛著冷冽的金屬光澤。這個春天,這位與電鏟相伴16年的“礦山老兵”,正經歷著職業生涯中最特殊的轉型。
“轟——”隨著機械系統的低鳴,重達1080噸的電鏟開始舒展鋼鐵關節。成振榮的右手拇指無意識地在操作桿上摩挲,這個曾操控過三代電鏟的老司機清楚記得,三個月前第一次接觸改造方案時,自己面對控制面板上新增的5G通訊模塊、激光雷達陣列時的錯愕。
鵝毛大雪中,激光雷達的掃描精度下降了40%,自動駕駛系統頻頻報警,成振榮卻憑著多年經驗,發現電鏟在積雪反光中產生了0.5米的定位漂移。
“就像老司機瞇著眼也能找準路,但機器會被‘雪盲癥’困擾。”
他的觀察啟發了技術團隊開發多傳感器融合算法,將視覺識別與慣導系統結合,定位精度在惡劣天氣下提升了70%。在人機控制權交接邏輯上,系統設定遇到突發狀況立即切換手動模式,但成振榮堅持保留3秒緩沖:“突然切回手動,司機可能反應不及。”經過47次模擬測試,他們找到了最優解決方案——三級預警機制配合1.5秒漸變過渡。
成振榮使用VR設備進行模擬操作。
“當時技術人員指著駕駛室說‘這些都要拆掉’,我腦袋嗡的一聲。”成振榮撫摸著操作臺上新裝的裸眼3D顯示屏和VR頭顯設備,如今他每天要配合工程師進行8小時的人機協同測試。傳統儀表盤的位置,現在裝著毫米波雷達和全景攝像頭,曾經需要探身觀察的作業盲區,現在在屏幕上清晰可見。
得益于這些傳感器的支持,未來的電鏟司機完全可以實現穿著西服打著領帶在遠控操作室內操作電鏟,還能通過數據變化及時感知設備存在的問題,第一時間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事故發生。傳統電鏟操作依賴人工近距離作業,在礦山爆破區、塌方風險區或極端氣候環境下,人員安全面臨巨大挑戰。遠程智能化改造通過5G通信、三維環境建模和實時傳感技術,使操作人員可在數公里外的控制中心完成作業,徹底消除人員暴露在粉塵、噪音和機械傷害中的風險。
“現在年輕人對著屏幕就能作業,但真要遇到極端情況,還是需要知道鋼鐵的溫度。”成振榮在班前會對新來的電鏟學員說。這個春天,他多了個新身份:遠程電鏟控制操作教員。
新入職的青年員工利用VR設備進行模擬操作采裝設備系統學習作業流程,通過模擬多種環境對員工操作的穩定、速度、準確等方面訓練從而增進整體操作水平,實現了全場景模擬感知操作練習,學習試錯成本大幅下降。VR極具真實的沉浸感以及個性化的學習模式調動了員工對崗位標準流程、操作規程及規章制度學習的積極性。
如今,西灣露天煤礦的采坑內,WK35電鏟智能化遠程改造正如火如荼進行。成振榮的工作服口袋里總揣著本磨毛邊的筆記本,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斗齒磨損與電流波動關系”“遠程操控安全措施”——這些浸潤著汗水的經驗數據,正在變成遠控模型的珍貴樣本。
窗外,春雪消融處,嫩綠的草芽正頂開煤矸石,而在數字礦山系統中,設備狀態、煤層走向、運輸路徑的實時數據,那是手指繭花與鋼鐵磨合出的精度,是朔風呼嘯中依然清晰的人機對話,是古老土地擁抱數字文明時,始終溫熱的心跳,如同新的生命在流動,推動著數字化的車輪在廣闊煤海滾滾向前......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