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7-22 14:46
陳坤洋
大唐華北電力試驗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全面落實中國大唐關于科技創新各項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主線,積極履行科技創新主體責任,砥礪前行,不斷取得科技創新新突破。2024年,榮獲中國大唐科技創新先進單位。
健全管理機制激發活力,科創創新成果豐碩
圍繞生產實際問題、重點工程建設和前瞻引領方向,打造“創新基金+科技項目”研發模式,以基金鼓勵前瞻性探索,培育新技術、新方向;以項目支持重大技術問題攻關,實現出成果、出效益。應用柔性團隊組織模式,轉變以專業部門為協作單元的傳統思維,跨專業抽調人員組建柔性團隊,成員縱向受項目負責人領導,橫向以專業部門協同配合,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供堅強支撐。鼓勵創新,研發投入強度持續維持高位。創新成果顯著,2023年申請發明專利16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主導編制IEC國際標準1項,參編國標1項,榮獲中國電力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中國電力創新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榮獲集團公司科學技術貢獻獎4項,其中2項為國資委加分項,獲得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專利發明獎4項。
深度融入國家攻關體系,積極承擔國資委央企攻堅任務
策劃申報中國鋼研高端金屬材料和中國移動5G等2項國資委創新LHT項目。牽頭鋼研總院、寶武特冶、大唐鄆城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新材料應用技術攻關,拉動冶金、制造、安裝、檢驗、運行等全產業鏈技術升級。與中國移動聯合攻關新能源場站巡檢效率低、作業難度高難題,研發基于5G技術的無人值守風電解決方案及智能巡檢系統。策劃申報國資委中央企業科技成果應用示范工程,圍繞630℃高效超超臨界機組新材料及裝備示范應用、碳監測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中試開發平臺,開展2項示范工程申報。在推動自主核心技術攻關、拉動產業鏈技術升級、建設中試平臺和開放創新應用場景方面做出貢獻,也為集團公司持續爭取國資委考核加分,實現保A爭先,打下了良好基礎。
聚焦集團公司“二次創業”新征程重大戰略部署,推動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依托托克托大基地項目,牽頭開展“特大型風光火熱儲一體化能源基地穩定送出和協同運行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關鍵技術研究。掌握了多能互補大基地安全穩定分析技術方法,解決了多能互補能源基地并網送出技術難題,相關涉網專題通過行業專家評審,得到了電網調度的認可,開發了風光火儲一體化調度平臺。研究成果支撐了廣西河池、藏東南等能源大基地工程建設以及海南儋州海上風電等集團公司重大工程項目。承擔高井熱電CCS示范工程項目研發,研發的新型高效穩定吸收劑和深度優化設計工藝,確保碳捕集能耗降低達30%,為集團公司打通燃燒后碳捕集技術工藝路線、實現火電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技術保障。研發的智能工業控制系統集成技術(ICS)在托電順利實施,實現了智能應用與多種國產DCS一體化集成,可搭載智能燃燒、智能脫硝等多種模塊,加快推進了集團公司數字化轉型步伐。承擔鄆城630℃國家電力示范項目,開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研究,對存量和增量機組安全性提升和降低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具有重要意義。
以研發平臺為依托,將研發成果固化為保障集團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力
持續完善工信部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建設國內領先的模擬服役環境高溫腐蝕性能試驗裝置,形成高溫環境下金屬材料性能測試評價和全壽命仿真評估的能力,為增量和存量機組延壽評估和新材料研發提供技術保障。承辦科研總院源網荷儲并網支撐研發平臺,開展源網荷儲并網支撐、規劃配置、協同調度等方向攻關,支撐集團公司新能源并網難題攻克和多能互補能源基地高質量建設,協助集團公司開展“陜電入皖”“陜電入豫”“青桂直流”等產業規劃落地方案研究。與懷柔國家實驗室團隊合作開展新能源制氫關鍵技術研究,建設電解制氫系統故障檢測實驗室,聚焦解決新能源波動電力和電解制氫系統的耦合問題。參與哈工大牽頭的國家能源寒地新型電力系統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入選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賽馬爭先”創新平臺。
以人才為引擎,激活科技自立自強,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始終堅持以人才為引擎,發揮其對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擁有正高級工程師32人、博士學歷27人,博士學歷和正高級工程師占比達28%。擁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集團公司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中國電力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等集團、行業級及以上人才10余人。重視企業博士后培養,累計招收培養博士后11人。2023年依托工程碩博士培養計劃,完成了5名工程碩博士的實踐開題工作,并持續推進學生培養和項目實踐;22名職工入庫知名高校企業導師,1名職工入學清華大學攻讀工程博士學位。
2024年,大唐華北電力試驗研究院將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堅定信心,勇毅前行,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創新路、打發展牌,加快創新步伐、加大創新投入,力爭在新賽道上培育領跑者和開拓者,在集團公司“二次創業”新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