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4-17 14:49
姜楠 楊宇辰
春回大地,到處都是盎然生機。在遼沈大地的千里沃土上,百米高的白色風車如鋼鐵衛士般擎天而立。這里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遼寧公司綠色能源保供的主陣地,也是新能源“無廢”革命的策源地。
作為遼寧省沈陽市首個獲評“無廢工廠”的新能源企業,4月8日,該公司承擔的新能源固廢無害化回收與資源化利用項目順利通過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自然資源局工程規劃驗收,向著全面正式投產運營踏出關鍵一步,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綠色轉型提供生動范例。
體系筑基 織密固廢管理“防護網”
在遼寧西關風電場的危廢暫存區,嶄新的鋼制集裝箱在陽光下泛著銀灰色光澤。這是該公司斥資60余萬元打造的固廢管理“新營房”,內部配備溫濕度自動調控系統、智能稱重裝置等專業設備,蓄電池、廢合成機油等各類危險廢物按照分類標準實施分區管理,墻上8塊標識牌清晰標注著從包裝、稱重到處置的全流程規范。
“溫度23℃,濕度45%,貯存狀態正常”,運檢人員徐鵬正在校對著危廢貯存臺賬,“現在每項危廢都有專屬‘身份證’,從產生到處置的全流程臺賬都能追溯。”
運檢人員正在對危廢貯存臺賬進行核查與動態記錄。
2024年4月,龍源電力遼寧公司作為國家能源集團“無廢集團”創建的首批試點單位,率先扛起了“無廢企業”建設的戰旗。
在該公司負責人盛曉明的辦公桌上,一排整齊的文件記錄著這場變革:《“無廢企業”建設工作方案》細化出12類48項具體任務指標,《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環境因素識別評價和控制管理辦法》《生態環保工作行為細則》等7項管理制度,共同構建起覆蓋12個管理部門的責任網格,讓“無廢企業”建設的細化目標、職責分工、考核問責機制落地生根。
“‘無廢企業’試點單位不是榮譽榜,而是責任狀。”盛曉明表示,公司以規范固廢、危廢管理為主線,從組織管理到制度建設,從現場管理到風險辨識,建立一套立體化的固廢管理體系,提高固廢、危廢的綜合利用及處置水平。
歷時半年,“無廢企業”建設工作小組完成了對現有危廢、固廢的全面核查。通過現場勘查、流程追溯等方式,系統梳理了從產生到處置各環節的管理痕跡。為提升管理效能,公司創新性地構建起“源頭減量—分類收集—規范貯存—合法處置”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模式,并依托省級監控平臺進行實時監督,實現了對固廢、危廢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確保處置環節的合法性、規范性和安全性。
技術攻堅 打通循環利用“新賽道”
在廠房內部,切割設備、破碎研磨制粉系統、擠出成型系統、模壓系統等依次排開,28米長的退役葉片開啟新生之旅,通過破碎拆解、多級分選、熔融再造等13道工序,最終轉化為了市政工程所需的環保型長椅板材和塑木地板。
目前,新能源固廢無害化回收與資源化利用項目正處于試運行階段。該項目是國家能源集團首個新能源固廢回收示范項目,由龍源電力牽頭,龍源電力遼寧公司為項目承擔單位,科環龍源環保負責新能源固廢回收關鍵技術開發與實驗中試生產線建設。
該公司約有50組已服役了17年的風電機組即將面臨退役。而放眼未來,龍源電力各地場站面臨退役的風電機組數量龐大。技術人員李延峰講解道:“以前,退役風電葉片中的玻璃纖維因為硬度高、體積大,一直是回收再利用的難點。現在,退役后的機組將被送到我們這里,通過規范回收、高值利用、無害化的處置,實現變廢為寶。”
國家能源集團首個新能源固廢回收示范項目生產線。
在生產線試運行的過程中,技術團隊全身心投入到工藝調試中。他們每天在車間里工作超過12個小時,仔細記錄著每一個參數的變化,深入分析設備運行時的每一處聲響。針對技術瓶頸與難題,團隊成員多次召開技術研討會,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通過探索創新工藝、優化管理流程,不斷完善實踐方案,順利完成項目研發的全部知識產權任務。
項目工作組組長張恩富表示:“我們在新能源固廢無害化回收與資源化利用方面擁有豐富的技術儲備,組建了專業的技術研發團隊,探索廢舊葉片、廢潤滑油、廢光伏組件、廢儲能電池處置利用的技術工藝。團隊由多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組成,能夠為項目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目前,該項目已具備1000噸/年廢舊葉片處置能力,并建設廢風電潤滑油回收再利用小試生產線,通過吸附脫磷+加氫再生法,年產約100公斤再生潤滑油,走出了科技創新的實踐步伐,打通風電產業鏈循環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理念深耕 培育全員環保“基因庫”
“無廢企業”不僅在于公司的管理與生產實踐中,更是一種根植于公司全體員工內心的理念。
為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落地見效,該公司創新構建了“三維矩陣”環保體系:在空間維度,16座風電場站已設置標準化固廢、危廢回收點4處,建成集收集、貯存、展示功能于一體的無廢示范區;在教育維度,以青年科技講堂為核心載體,通過案例講解、工藝演示等形式系統普及新能源固廢回收知識,覆蓋青年職工80余人;在活動維度,“清潔能源進校園”活動累計走進12所中小學,志愿者通過互動實驗、知識宣講等形式,普及資源循環利用理念,強化師生環保意識。
該公司組織的“清潔能源進校園”活動。
“環保不是某個部門的工作,而是每名職工的工作生活方式。”該公司安全環保監督部主任王延峰說。近日,在新能源固廢無害化回收與資源化利用項目開放日上,新華網、沈陽網、遼沈晚報等12家中央及地方媒體深入項目現場,圍繞“無廢工廠”建設成果開展專題報道,系統展現企業通過廢風電葉片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的固廢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成果。走進該公司的生產辦公區域,工業廢品的統一處置、辦公用品的重復利用、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處處都井井有條。從檢修班組到調控中心,從黨團活動陣地到職工生活區,處處可見新能源綠色環保以及品牌文化的印記。這些細節構成“無廢企業”理念最樸素的注腳。
工作人員向媒體記者介紹“無廢企業”建設情況。
此外,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屬地社區、街道、村鎮常態化開展生態保護宣傳,組織封沙育林、山林防火、垃圾分類等公益行動,組織志愿者團隊種植生態林300余株,防火巡山70余次,發放宣傳材料500余份,不僅為地方生態環境治理貢獻力量,也向社會傳遞了企業綠色發展的好聲音。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龍源電力遼寧公司交出的不僅是區域首個新能源“無廢企業”“集團首個新能源固廢回收示范項目生產線”的成績單,更是在新能源與循環利用協同發展道路上不斷突破,樹立起綠色轉型的行業標桿。這些創新實踐如綠色音符般持續躍動,匯聚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樂章。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