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6-19 17:20
梁小燕 田立棟
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總調度室里,深褐色電子屏幕上,14個代表不同單位的彩色柱狀體不時上下伸縮,釋放出煤礦和選煤廠各類生產環節實時數據。一波波數據好似飛躍的浪花一層層涌進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成為煤礦生產數據倉庫里的一員。
如今,這個平臺累計實現4.6萬臺套礦井設備數據采集,監控點位124.2萬個,存儲數據12萬億多條,日均入庫數據144億條,已成為國內首個萬億級煤礦生產數據倉庫。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被命名為《基于國產軟件煤礦智能管控平臺的研發與應用》的科研成果,在5月份被專家一致鑒定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這一系列成果,離不開每一個“神東科研人”的辛勤耕耘。
在距離中心礦區18公里外的石圪臺煤礦,智能運維隊負責人郭凱正帶著隊伍對通信網絡進行維護,夯實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的基座。
數據基座相當于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的“地基”,用于支撐平臺龐大“身軀”。“我們要確保數據采集準確、網絡傳輸穩定,還要建立模型把數字串‘翻譯’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并以數據或畫面顯示在電腦等終端上。”郭凱介紹道,以石圪臺煤礦井下大巷為例,每500米到800米就布置了1臺基站,滿足數據采集需求。
這樣的智能運維隊、這樣的井下通信設施,公司每個礦井都有,它們共同搭建了數據傳輸的“高速公路”,目的就是夯實數據基座。
時間回溯到幾年前,國家層面和煤炭行業均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構建多產業鏈、多系統集成的煤礦智能化系統,普遍建成上下統一的生產安全和經營管控平臺作出要求。基于多年的經驗積累,公司乘勢而為開啟神東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自主研發工作,并為此組建了一支22人的研發團隊。
隨后,這支研發團隊扛起跨越發展的重任,以勢在必得的攻克底氣,攻堅克難,不負眾望,在2019年,建成煤炭行業首個全時全融合生產數據倉庫,以中心區域5礦6井的生產數據采集為試點,實現現場標準、非標準和業務型生產數據采集、存儲和規范管理;2020年,神東生產管控平臺在13個煤礦上線,移動APP監測全覆蓋;2021年,礦井監視控制系統開始在布爾臺煤礦等7個煤礦推廣應用,實現了設備遠程控制、集成展示等。
此后,神東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建設日趨完善。2022年,智能技術中心開發了能耗在線監測、綜采態勢感知等27個子系統,完成了洗選一體化管控平臺架構設計和基礎搭建;2023年,開發了煤巖識別、洗選態勢感知等15個子系統,以及危險區域禁入等7種模型訓練。同年,公司洗選管控平臺上線,洗選中心11個選煤廠21大類2900多臺主要生產設備的基礎數據實現實時上傳。
這一系列工作是怎樣推動公司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在煤海中站得更穩、更準?
萬億級煤礦生產數據倉庫里的數據正在釋放的強大生產力給出了答案。
“開啟設備。”在大柳塔煤礦百米井下,工作人員通過手機遠程一鍵啟動了連掘三隊一部膠帶機。實現了從原本需要步行幾百米走近設備控制到遠距離“指尖”控制的轉變,不僅方便快捷,也極大地減輕了工作強度。
此時,在地面的另一端,工作人員端坐在調度指揮中心電腦前,實時查看井下礦壓傳感器采集回來的礦壓數據,通過平臺實現礦壓監測與預警。“這個平臺實時進行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將零散的礦壓數據變為有規律的礦壓監測與預警,以此來指導現場安全生產。”工作人員說,該平臺已成為煤礦工人治理頂板的手頭工具。
在平臺的推動應用下,煤炭生產數據基座日趨夯實,數據顯示,公司通過綜采智能工作面評價系統,使28個綜采智能工作面整體干預率降低30%、自動化率提升10.06%。通過礦壓監測預警系統,實現了所有綜采工作面礦壓數據自動上傳存儲、自動計算分析、周期性來壓預警,為支架設備選型和礦壓治理提供了大數據支撐。
“讓數據多跑路,讓員工少跑腿。”類似的場景同樣在布爾臺煤礦上演。
在布爾臺煤礦的機電二隊,工作人員正坐在集控室,通過點擊鼠標進行停送水、電的操作。
機電二隊如今負責運行的變電所和水泵房實現了無人值守。管理人員李延軍說,以前在井下水泵房一個班得人工巡查2遍,現在人不用下井,看數據就知道如何處置。
依托數據支撐,公司13個煤礦相關系統年減少人工巡檢里程約1.36萬公里,主運輸、供配電、供排水三大系統428個崗位實現無人值守,28個綜采工作面實現機頭看護工、馬蒂爾司機、控制臺司機三崗合一,員工在地面就能上崗。
受益不僅僅體現在遠程監管上,在平臺的研發運用中,管理維度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過去煤礦管理主要考核設備故障率,而現在考核的是有效開機率。開機率越高,就能保證有效生產時間越長,而有效開機率越高,說明設備檢修的可靠性越高,以此形成了正循環。
如今,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正在釋放強大的數智生產力。
依托平臺,公司月調度電話可減少3萬多次、節省溝通時間217小時。
13個煤礦機電設備平均有效開機率從95%提升至98%,年降低電耗約1400萬千瓦時,節約電費約1100萬元。
92臺變頻膠帶機每年節省56萬多公里運輸里程,減小膠帶機磨損節約費用約600萬元,年節約電費約5120萬元。
當前,數據采集治理及智能管控平臺已成為一線員工的手頭工具、各級管理人員的監管“望遠鏡”、決策層的“駕駛艙”。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