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3-13 15:37
徐梓沐 劉蕓蕓 周遜楠
“三維熱交換技術能夠經濟有效地解決工業余熱回收效率低下的問題,希望能夠借助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實現技術的轉化和商業化。”江蘇新創源節能公司營銷總監朱嫚說。近日,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舉辦2024年首批重點推介技術簽約儀式,與7家企業簽署重點推介服務協議。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高質量發展代替高速增長成為全員共識,質與效成為新的評判標準,綠色技術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國家級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該如何推動綠色技術革新、賦能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向新興領域挺進
清風拂過安徽黃山十字畈村,漫山遍野的竹林隨風搖曳,激蕩起層層綠色的漣漪。竹木技術的落地轉化,讓這里的綠水青山變為了金山銀山。
2023年8月,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注意到安徽黃山十字畈村的竹木資源稟賦后,為中林綠碳(北京)科技公司與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政府牽線搭橋,促成竹木技術交易。安徽黃山區政府投資1億元,以裝配式木結構產品代替鋼筋水泥,建設安徽黃山浦溪茶文化產業園,形成儲備林項目示范,助推黃山產業綠色發展。
“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種竹子,沒想到竹子還能成為綠色技術,這太驚喜了!”十字畈村村委委員王躍飛說道。黃山浦溪茶文化產業園的建設,不但喚醒了“沉睡”竹林資源,為當地經濟注入“綠色活力”,同時也讓村里人的腰包鼓了起來。
一個行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為了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還牽頭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教能源研究院等企業、院所組建綠色技術創新聯盟,以“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新興綠色技術向“無人區”挺進。聯合中國能源研究會、浙江大學發起“科創中國”綠色低碳創新聯合體,推動綠色技術資源更大范圍共建共享,協同攻關綠色低碳關鍵技術。
截至目前,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已參與孵化產出氫燃料高續航動力無人機、低溫等離子體六氟化硫高效降解技術等122項備受市場青睞的綠色技術。
打破綠色轉型壁壘
綠色技術的價值在投入生產后才能夠形成閉環。
2022年2月,“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國家多部門聯合印發文件,規劃建設蕪湖數據中心集群等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由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主推的“液冷數據中心技術”也借此東風走入“國家隊”。
同年9月,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與“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接洽并推動該技術在“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轉化落地。“液冷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將信息化設備直接浸沒于絕緣冷卻液中,借助液體流動帶走設備運行產生的熱量,具有高效、環保、低成本的優點。”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運營總監謝知寒介紹。
“數據中心耗電量巨大,液冷技術的應用給我們的運營帶來了新的底色。”“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重點項目負責人說,綠色技術的應用每年能夠為“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節省用電量近3500萬千瓦時,約折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萬余噸。
產業轉型離不開綠色新技術,但新技術市場往往機會與“雞肋”并存。對于技術需求者而言,若要主動尋求轉型,該如何判斷一個新的綠色技術價值幾何?是否值得投資應用?
“目前,高價值的綠色技術還比較稀缺,技術需求者在選擇綠色技術時迫切需要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謝知寒介紹,“除了綠色技術經理人一對一幫助企業篩選綠色技術外,我們還牽頭制定了《綠色技術評價通則》團體標準,從技術、環境、經濟、社會等四大維度綜合評價綠色技術價值,遴選優質綠色技術形成重點推廣目錄,供需求者自行挑選。”
提升企業發展“含綠量”
也有不少企業面臨著不知該如何轉型的困境。“現在大環境要求高,倒逼著我們想辦法節能增效。”浙江諾億毛紡印染公司負責人林桂鋒說,“但怎么轉型、用什么技術,都是擺在眼前的難題。”
2023年4月,浙江啟動新一輪69家規上企業節能增效行動,浙江諾億毛紡印染公司就在其中。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組織專家團隊多次到該公司現場踏勘、查找問題,找尋匹配企業需求的綠色技術,最終確定提升方案。現在,諾億毛紡通過應用富氧燃燒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疊加助磁同步磁阻電機替換傳統低效能三相異步電動機等,預計每年可以減少30%的用能總量。
在浙江,有不少企業都曾遇到和諾億毛紡一樣的問題。為此,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梳理出“企業需求、綠色技術、節能產品”三張清單,服務企業排查自身問題,自主匹配經濟適用的綠色技術,助力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義烏,為義烏國際小商品城打造“企業碳盤查—雙碳路徑規劃—碳減排實施—碳資產開發—綠色金融支撐”為主線的企業低碳轉型升級路徑,構建綠色供應鏈,增強海外市場競爭力。
在寧波,為石化企業摸排能源利用薄弱環節,提供循環水系統、鍋爐系統、壓縮空氣系統、余熱余壓利用等綜合節能減碳技術,推動企業節能技改。
截至2024年2月,成立不到3年的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已沉淀了3000多項綠色技術,促成綠色技術交易1195項,有力推動制造業等追“新”逐“綠”。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