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12-26 16:55
王姝心
生產指揮“一張圖”、首個國家級研發平臺、化學鏈礦化CCUS項目達國際領先水平、首批二氧化碳礦化粉煤灰磚成功出釜……曾經一線員工憧憬的“智慧夢”“科技夢”,如今在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的沃土上拔節生長。
近年來,國電電力緊緊圍繞“常規電力能源轉型排頭兵、新能源發展主力軍、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引領者”的戰略定位,堅持緊扣產業發展重大問題、緊跟國家能源集團重大項目、緊接國家級研發平臺的科技創新工作路徑,搭乘科技的快車,以智慧應用為支點,將科技化、智能化與電力行業深度融合,以一系列強有力的動作,為社會賦能、為經濟助力。
借力“一張圖”,調運中心擁有“智慧大腦”
東海之濱,舟山海上風電的風機在海風吹拂下,緩緩轉動臂膀;毛烏素沙漠邊緣,荒漠中璀璨的明珠上海廟公司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潔電能。16.8米長深藍色的落地液晶大屏上,清晰地顯示國電電力在全國各地的產業現狀、機組總數及運行情況、實時負荷等信息。
國電電力生產調度中心駕駛艙的“一張圖”結合大數據、超高分辨率同步渲染、應用融合、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反映公司生產運營、設備狀態、經濟運行和安全環保等各維度的真實狀態。
圖為國電電力調度中心
國電電力產業涉及火電、風電、光伏、水電、煤炭等領域,業務分布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及海外。如何實現實時的監控、科學的管理,對國電電力來說是一項艱巨的考驗。為此,國電電力以“智”立志,縱深推進數字化技術,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大部件預警促進設備預判預警、預知維護,將隱患消除在萌芽之中。以天津沙井子風場為例,公司部署120多個預警模型,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預警準確率超過85%。和風風電711臺風電機組全部接入大部件預警功能,目前成功閉環處理18臺次風機大部件隱患或缺陷。
——全國氣象預警監測判斷未來一小時實時風速。調度人員及時下達風場,便于風場利用小風速和低功率時段開展檢修作業,利用大風天和高功率時段開足馬力搶負荷。
——車輛軌跡實時監測作業車輛情況。新能源場站為車輛設置的超速報警和電子圍欄,定位系統采用國產北斗衛星技術,定位精度小于5米,并設有超速提醒。
科技賦能,綠色轉型破題見效
“利用好CCUS國家級研發平臺,爭創更多國際領先,增強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話語權。”2023年7月,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行到國電電力調研,對CCUS創新實踐給予了積極評價。
“在中國,煤電是個大事”與“30·60碳達峰碳中和”碰撞出澎湃的浪花。國電電力勇于“碳”索,爭當綠色“行動派”。
歷經3年研發、2年建設,2021年6月,錦界公司率先建成當時國內燃煤電廠規模最大15萬噸/年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示范工程(CCUS),首次實現CO?捕集率大于90%;2022年12月,大同公司國內首套化學鏈礦化CCUS項目每年可將1000噸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微米級碳酸鈣產品,煙氣中CO?的回收利用率大于80%。2023年12月,由國電電力牽頭的“國家能源煤基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中心”,依托錦界公司15萬噸碳捕集裝置,通過管道直供二氧化碳氣體養護的粉煤灰磚成功出釜,五萬塊磚頭整整齊齊擺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奏響一曲固碳的交響樂。
圖為國能錦界公司CCUS項目
“十四五”是國電電力加快清潔高效煤電建設提升保供能力的關鍵時期。國電電力依托在研CCUS科技項目,持續降低CO?捕集能耗,拓展下游產業CO?轉化利用途徑,提升CCUS整體鏈條的經濟性。依托錦界公司、大同公司、三河公司、內蒙古能源公司等公司,開展CO?礦化養護混凝土、礦化制備高值碳酸鈣等CO?利用技術研究和示范,開展能源金三角地區CCUS產業集群及市場化機制研究,全力以赴交出助力能源保供、推動轉型發展的亮眼“成績單”。
搭梯架橋,培育沃土擘畫藍圖
“2023年公司全年研發費用投入6.2億元,獲受理專利147件,獲授權專利144件,取得軟件著作權76件。”12月工作例會上,科技信息部負責人匯報道。
“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打造科技強企“孵化器”。國電電力高度重視創新創效工作,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將科技創新融入中心工作,為技術技能人員提供創新“競技場”,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活力和動力。牽頭整合24家共建單位CCUS科研成果、研發團隊、硬件設施等資源,布局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類研究任務14項,工程示范類5項,支撐重大工程建設類5項,柔性鏈條研發人員不低于260人。持續推進三河公司“河北省燃煤電站污染防治技術創新中心”、和風風電“遼寧省可再生能源源荷協同裝備研發與控制專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厚植科技強企的“優渥土壤”。
圖為國能京燃熱電GAT青年創新工作室介紹創新項目
優化選才育才用才,注入科技強企“源頭活水”。國電電力抓好人才高地建設布局,從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注重引育并舉激勵保障,全力以赴助推“三支隊伍”三年行動計劃落實落地。依托國家級研發平臺“煤基CO?捕集利用與封存研發中心”的建設,設置專職研發團隊,從公司系統所屬企業抽調科技研發骨干人員,對公司科技管理力量進行增補充實,以細化培訓,強基礎技能為抓手,讓科技人才“聚木成林”。完善科技創新的激勵保障機制,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政策,精準激勵重點人才和重點團隊。充分激發青年人創新創造活力,搭建青年創客聯盟平臺,聚集1000余名青年創客,打破單位和專業壁壘,執行工作任務720余項,創造價值約1.58億元。
國電電力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掌握創新主動權,謀求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新突破,拿出“非我不可”的擔當、深耕“非常必要”的領域、堅定“非干成不行”的決心,用“科技”之鑰,為能源保供插上騰飛的翅膀,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浪潮。
責任編輯:于彤彤
校對: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