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4-01 15:28
李尚昆
國家能源集團包神鐵路志愿者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時間,持續開展志愿活動。這些報道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展示了包神鐵路志愿者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故事。3月3日,大柳塔地區,包神鐵路的志愿者們走進孤寡、貧困、殘疾等困難家庭,為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的同時,也送去了溫暖和關愛;3月22日,包頭地區,包神鐵路的志愿者們齊聚母親河畔,他們手持垃圾袋和夾子,低頭仔細搜尋每一寸土地上的廢棄物,為確保黃河沿岸的整潔與環境的優美;3月21日,我國中西部地區迎來沙塵暴天氣,包神鐵路的志愿者們穿戴防護用品,走向風沙深處,清掃覆蓋鋼軌和道岔上的積沙,確保鐵路運輸生產安全……
這些身穿紅色馬甲奔跑的身影,活躍在包神鐵路管內1228千米的鐵路沿線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像一顆顆小小的種子一樣,在鐵路沿線上開出一朵朵“小紅花”。
在這里,他們不僅為國家能源集團包神鐵路的運輸生產安全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更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雷鋒之歌”。
讓“小紅花”開在人們心中
3月3日,大柳塔愛心敬老院內趙福平輕輕哼著《送你一朵小紅花》的旋律,手中的掃把如同指揮棒,引導著地面的垃圾聚集在一起,灰塵在陽光的照射下,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跳躍著、舞動著,形成了一道道微小而耀眼的光柱。
“送你一朵小紅花,開在你昨天新長的枝丫,獎勵你有勇氣……”這首歌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對于趙福平來說,這首歌是他的動力源泉,每當他感到疲憊或者困惑的時候,這首歌總能給他帶來力量。
包神鐵路青年志愿者趙福平表示:“此次經歷令我收獲頗豐,我不僅學會了如何去感知愛,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去傳遞愛,用自己的行動去照亮他人的心靈,為社會帶來溫暖。”
在前往大柳塔愛心敬老院后,趙福平和其他志愿者們在這里開展了志愿服務及路外安全宣傳活動。活動中,志愿者們為老人們送去了牛奶、水果及生活用品,與他們親切交談,詳細了解了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隨后,志愿者們根據各自專長,分為理發組、血壓測量組及衛生清掃組,分別進行志愿服務工作。鑒于敬老院鄰近鐵路,志愿者們還向老人們發放了路外安全宣傳單,耐心講解鐵路安全知識,普及相關注意事項,并引導老人們及其家人遵守鐵路安全規定,如不穿越護網、不橫越鐵路等,以確保鐵路安全知識廣為人知、深入人心。
當活動結束后,一位老人拉住了趙福平,用他顫巍巍的手摸了摸趙福平身上的紅色馬甲說道:“小伙子,謝謝你們來看望我們這些老人家,每次看到這個紅馬甲,我們心里就暖暖的,很安心。”
在回程的路上,趙福平一直在思考老人的話。自己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志愿者,但每一個微笑、每一次問候、每一次幫助,都能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來無限的溫暖和希望。
這一刻,一朵朵象征著責任和關愛的小紅花在趙福平心中綻放。他明白,自己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志愿者,但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就像陽光一樣,照亮了他人的心靈,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讓“小紅花”開在鐵路線旁
“嗚~”“嗚~”……
一聲聲火車的鳴笛聲,在黃土高原上空響徹,這熟悉而遙遠的聲音,像是一個悠長的回憶,又仿佛是新生活的呼喚。
3月6日傍晚,一列列鐵龍通過包神鐵路神朔線三岔車站。包神鐵路神朔線——我國西煤東運“第二條黃金大通道”,它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居住在鐵路沿線村民的衣食住行,更是讓一朵朵鮮艷的“小紅花”開在了人們的心窩窩里。
作為神朔鐵路“老資歷”的趙金龍是三岔站區一名線路工,他不僅親眼見證了這條鐵路的建設、發展、跨越、融合,更是積極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他眼中,頭戴鮮艷小紅帽、身披醒目紅馬甲的志愿者們,以無私的奉獻和真摯的關懷,播撒著互幫互助、關愛他人的“小紅花”,無疑是鐵路上最引人注目的“風景線”。
隨著回憶,趙金龍的目光愈發變得深邃,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了自己年輕時與同伴們并肩作戰的情景,他們有時會為沿線困難居民送去生活必需品;有時會去敬老院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有時會在候車大廳為旅客服務;有時還在鐵路沿線的村子里為老百姓們普及鐵路人身安全知識……20余年的時光,趙金龍等老一代“神朔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筑起了這條穿越黃土高原的鐵路,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著關愛和溫暖,讓這條鐵路不再只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一條連接人心、傳遞關愛的紐帶。
夕陽西下,趙金龍緩緩地走回了宿舍,坐在窗前,望著遠處那條熟悉的鐵路線,心中充滿了感慨和感激。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趙金龍習慣沿著鐵路線悠然漫步,那熟悉的聲音和風景,如同歲月的畫卷,總能勾起他年輕時的回憶。有時他看到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正如當年的自己和那些老伙伴們,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心,默默地守護著這條鐵路以及沿線居民的安全,這種傳承和奉獻,也讓他深感欣慰和驕傲。
年復一年。隨著太陽的升起、落下,新的一天開始了。包神鐵路的志愿者年復一年,像一朵朵“小紅花”一樣開在鐵路沿線上,從青年志愿者到防疫志愿者、環保志愿者,志愿者年齡層次也更加豐富,不再局限于青年人,其服務領域也從過去的植樹造林、清掃衛生到如今的路外知識宣傳、義務獻血、慰問困難老人等,展現了包神鐵路志愿者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廣泛的社會責任感。
讓“小紅花”開在戈壁灘上
“中央氣象臺3月21日6時發布沙塵暴黃色預警:受冷空氣大風影響,預計3月21日8時至22日8時,新疆南部、青海東北部、甘肅大部、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內蒙古中西部的偏北地區有沙塵暴,局地有強沙塵暴。”
3月21日夜間,在廣闊的烏拉特戈壁灘上,裹著黃豆大小的砂粒在空中飛舞,護目鏡上傳來“噼啪”“噼啪”的聲音。此時,來自包神鐵路甘其毛都站區的職工們,頂著超8級以上的大風,嚴格落實特殊天氣下的分級管理“包保盯控”制度,各專業人員堅守崗位、應戰風沙,加強特殊天氣下的線路及周邊環境巡查力度,對站場、區間護欄、電力線路、設施設備進行了專項巡查,確保管內鐵路設備安全暢通。
21時30分,甘其毛都站區各專業職工和志愿者們正在對沿線設備、道岔等咽喉區段巡視。黨員突擊隊的負責人趙學科帶著黨員和志愿者組成的突擊隊作業組直奔常年沙害嚴重地段進行巡視。巡視中,伴隨著大風,漫天的黃沙不斷向線路涌來,管內線路均有不同程度的積沙,部分地段出現連續性積沙掩埋鋼軌的情況,突擊隊第一時間將現場情況通報公司,申請部分區段封鎖,并迅速組織展開清理。
“當日的沙塵暴,讓整個世界都變成了黑紅色,砂粒、黃沙、狂風交織在一起,遮天蔽日。部分地段出現連續性積沙害侵線,嚴重的地段幾乎看不出哪里是枕木與鋼軌,這樣的情況對鐵路運輸安全會造成隱患。用王志工長的話講‘風沙不停,我們不停,一定要保證鐵路暢通。’而這也是我們青年志愿者的使命和責任。”宋嘉煒回憶道。
當天,志愿者需要一邊頂著沙塵、一邊揮動鐵鍬。汗水濕透衣服,汗珠與黃沙混合在衣服上形成了一層土黃色的“鎧甲”。從遠處望去,志愿者們的身影宛如一朵朵傲立于風沙之中的“小花”。經初步統計,此次沙塵天氣,志愿者們累計出動巡視人員57人次,清沙26人次,清理積沙線路150米、道岔3組,有力保障了鐵路運輸安全。
對于常年扎根在烏拉特戈壁深處的宋嘉煒、趙學科等志愿者們來說,與暴雪、黃沙抗爭,和嚴寒、酷暑作戰,以實際行動讓“雷鋒精神”在廣袤的戈壁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這份堅持與奉獻,就是一道格外美麗的“風景線”。
國家能源集團包神鐵路志愿者活動,不僅為鐵路沿線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更在鐵路沿線傳遞著愛心與奉獻的深刻內涵。“雷鋒月”期間,包神鐵路各車站、車間、中心、部室就已成功舉辦了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共計40余次,累計參與人數超過300人次。這些志愿者們高舉旗幟,積極投身于服務之中,讓一朵朵象征愛心與奉獻的“小紅花”在包神鐵路沿線綻放。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