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隴上孟河

  • 中電智媒IOS版

  • 中電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經營管理

電力市場化環境下新能源企業的挑戰與機遇并存

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3-13 15:51

秦紹軍

  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最顯著的缺陷就是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出力難以保持持續、穩定、均衡,其發生時間、持續時長、發生強度均難被準確掌握。這些缺陷全部轉化為運行成本,導致新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面臨巨大市場挑戰。同時由于先天缺陷的存在嚴重掩蓋了其低(零)碳的絕對優勢,未能在市場上充分體現。雖然在市場化環境下新能源面臨著巨大挑戰,但作為新型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資源,國家出臺多項政策,綠電、綠證及碳交易市場不斷完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新能源同樣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新能源因固有缺陷將面臨諸多市場挑戰

  一是負擔較高的系統調節費用。由于新能源具有出力不穩定、受季節和天氣制約等先天缺陷,其大量接入電力系統,必然導致電網的穩定與平衡條件更加復雜,平衡難度也相應加大,所需輔助服務資源也必然增多。根據“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新能源必然要支付一筆不菲的輔助服務費用,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加新能源參與市場的成本。

  二是承擔的偏差考核費用較多。在市場條件下,新能源不像化石能源那樣可在一定范圍內靈活控制輸出功率,其調整出力的空間不大,很難按合同約定的曲線精確輸出功率,最終導致實際結算電量與合同約定的偏差較大,因此新能源參與市場還面臨很大的偏差考核風險。

  三是電網接入要求較高。平心而論,新能源能量密度低、靈活性差、不利于調度控制等特性,對系統潮流、電壓和頻率穩定都帶來一定沖擊,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嚴重影響,也會增加系統的備用成本。電網管理部門要求新能源自建或購買調峰儲能能力,相當于為新能源接入電網設置了更高門檻,又讓其增加了更多的成本,使其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打了折扣。

  新能源的低(零)碳優勢和環境價值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一是在電力市場難體現低(零)碳優勢。根據現行的電力市場化政策,新能源與其他能源進行電量電價市場化競爭,而新能源的電量電價僅體現了項目建設的成本價值,為了在競爭中生存根本無法體現環境價值,沒有因其低(零)碳屬性而得到區別對待,相當于“閹割”了其一部分競爭力。

  二是在碳市場未完全體現環境價值。碳市場以碳排放權為標的,比拼的是相對降碳能力。雖然化石能源通過碳市場取得了碳排放權,由于碳市場還不完善,其覆蓋范圍、交易規模、競爭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碳價水平,造成化石能源并未承擔全部的碳成本,從而使電力系統降碳貢獻最大的新能源的環境價值在碳市場上未得到完全體現。

  三是綠電、綠證市場短期難以發揮作用。我國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市場和綠色電力交易市場發育還不夠成熟,交易規模也非常小,尚難發揮應有作用。現階段參與綠電和綠證市場還出于自愿,新能源低(零)碳優勢很難在這兩個市場得到體現,更無法實現其環境價值。

  電力市場化對新能源產業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因為其自身缺陷支付了系統調節和偏差考核的成本,而自身的低(零)碳優勢卻很難發揮并得到應有的補償,同時因自身缺陷受到系統歧視提高了電網接入門檻,由于政策執行力度不足造成環境價值無法充分體現,嚴重影響新能源的市場競爭力。

  一是市場對新能源不穩定性反應過度,掩蓋了環境價值。大規模消納新能源,讓電力系統承受了巨大的安全性沖擊,且消納越多,風險越大。為了消弭因消納新能源帶來的風險,不但需要增加技術研發投入來升級系統,而且還要配備足夠規模的靈活性調節資源。承受其出力不穩定沖擊的是電力行業,享受其環境價值的是全社會。而作為新能源環境價值受益方的全社會,由于其并非一個結構緊湊的利益主體,不可能給予新能源足夠的回報與支持。如果因此產生的成本無法向下游或全社會疏導,這部分成本勢必只能由新能源自己承擔,如此一來必然會降低新能源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市場對化石能源的傳統優勢的認可存在慣性,一定程度上容忍了碳排放問題的存在。化石能源出力穩定且易于調度,能作為靈活性調節性資源在電力系統中獲利。然而,化石能源對環境影響是社會性的,目前在政策層面除了通過碳市場讓化石能源支付一定的碳成本之外,未采取更強力措施要求化石能源承擔全部環境成本,進而造成新能源的環境價值無法充分體現。

  三是無法完全通過市場化實現碳的定價。新能源出力不穩定的缺陷,可通過投入靈活性調節性資源予以彌補。只要有資源投入,就能夠核算出成本,就可以在市場上實現回收,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新能源很容易為自己的缺陷買單。化石能源在碳市場只是為一小部分碳排放權承擔了成本,卻很難為自身的無法回避碳排放缺陷承擔足夠的成本,這就導致新能源的低碳優勢很難完全通過市場化方式得到發揮。

  電力市場化為新能源企業帶來的機遇

  2022年1月2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發改體改〔2022〕118號),明確指出“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的階段性目標。其中,就“構建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市場機制”而言,強調市場機制調整的四大思路,即“提升電力市場對高比例新能源的適應性”“因地制宜建立發電容量成本回收機制”“探索開展綠色電力交易”“健全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機制”。

  2022年1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2年能源監管工作要點》(國能發監管〔2022〕4號),指出“積極支持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以市場化機制促進新能源消納”;2022年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發改能源〔2022〕206號),指出“鼓勵新能源發電主體與電力用戶或售電公司等簽訂長期購售電協議”。支持新能源參與市場化交易并保持健康發展的舉措不斷深入。

  2022年1月28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聯合發布《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發改就業〔2022〕107號),指出“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潛力,統籌推動綠色電力交易、綠證交易。”2023年2月1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享受中央政府補貼的綠電項目參與綠電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就進一步完善綠電交易機制和政策,穩妥推進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的綠電項目參與綠電交易,更好地實現綠色電力環境價值提出有關要求。2023年7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 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發改能源〔2023〕1044號),對我國綠證制度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明確由國家能源局負責綠證相關管理工作,對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常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海洋能發電等已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產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標志著綠證核發進入新階段。

  2023年9月7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電網企業、電力交易機構、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應積極配合做好綠證核發相關工作,要求各有關單位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推動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12月13日,國家能源局在京召開綠證核發工作啟動會,首批核發綠證約1191萬個,涉及項目1168個、發電企業755家。會議強調,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是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推動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的重要基礎,是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是鼓勵綠色消費、支持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

  2023年12月6日,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組織立項的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化協會(IEEE)《基于區塊鏈的綠電標識應用標準》(IEEE P3224)獲批發布,該標準是我國主導的首個綠電交易領域國際標準。同時,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組織牽頭的IEEE《基于區塊鏈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技術規范標準》(IEEE P3232)獲批正式立項。這標志著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在綠電綠證國際標準領域取得新突破,在提升我國綠電綠證國際認可度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即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建設正在加速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建設將進一步促進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推動形成有更強新能源消納能力的新型電力系統,綠電、綠證以及碳交易市場的逐步完善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使新能源的環境價值得以充分體現,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的市場競爭力。新能源電力作為電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力市場改革中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2023年1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推動煤電轉變經營發展模式,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煤電容量電價的核定,標志著煤電將從發電主力轉變為輔助服務主力。政策利好極大地激發了企業投資煤電的動力,由于大量火電將成為備用電源,增加了全社會的靈活性資源,打開新能源在電網中滲透率的上限天花板,也為新能源發展開創了廣闊空間。

  新能源因其波動性、間歇性、受季節影響大等先天缺陷,要承擔系統調節成本,更要接受市場交易偏差考核,極大地削弱了市場競爭力。由于環境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造成其低(零)碳優勢無法發揮,也限制了新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在電力市場化改革浪潮中,新能源企業必須增強自身實力,優化經營策略,化解市場化帶來的風險。要深入研究解讀國家相關政策,提前謀劃布局綠電綠證市場,充分發揮新能源環境價值優勢,搶抓政策先機,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迎接新能源新的更大的機遇。

  電力市場化環境下新能源企業的應對策略

  隨著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的不斷加快,現貨市場試點全面推進,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的規模不斷擴大,中長期交易頻次增加、品類增多,疊加輔助服務市場,電力交易愈加復雜多變,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需要轉變觀念,更加全面、系統地統籌協調參與,實現效益最優。

  一是加強政策研究,積極參與發電主體協同。新能源企業應高度重視政策與規則給企業經營帶來的重大影響,善于在源頭上積極爭取政策與規則支持。與發電主體積極協調,在競爭中協同發展,積極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有關新能源的問題討論與反饋,共同爭取有利于新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規則。

  二是加強市場營銷學習,提升市場化交易技能。加強市場營銷人員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熟練掌握交易知識、交易規則和交易技巧,通過多種方式綜合提升營銷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實戰本領。要不斷深入參與市場,加強與新能源發電企業、市場用戶的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市場,提高應對市場的敏銳度和前瞻性,為交易決策提供充分依據。

  三是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功率預測準確性。加強功率預測系統的建設,提高預測數據準確性,提高運行機組市場競爭能力。現貨運行過程中,要熟練掌握現貨量價曲線對公司收益的影響,靈活運用天氣預報,深入研究電量產出與出貨的趨勢規律,精細操作現貨市場發電負荷,有效防范來自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與電量偏差兩個方面的市場風險。

  四是加強市場研判,積極謀劃綠證及綠電市場化交易布局。隨著有利于能源綠色消費的體制機制的建立,綠電市場運營機制逐步完善,新能源企業要加快布局綠證及綠電市場開發,積極儲備綠電客戶,統籌做好綠電、綠證銷售工作,實現綠電的環境價值向經濟效益的轉化,進一步提高新能源項目的市場競爭力。(作者系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