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5-06-25 16:49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張羽)從衛星在千米高空繪制全域圖譜,到無人機在沙丘間捕捉毫米級地形,再到RTK設備在實地鎖定精準坐標,空天地融合技術構建的不僅是一套選址方法,更是一條貫穿“勘察—設計”的全周期價值鏈條。它讓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告別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傳統模式,實現了從“經驗選址”到“精準選址”的跨越。
2025年6月,隨著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啟動2025年“騰格里攻堅行動”,寧夏中衛沙坡頭15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開工建設。得益于空天地融合技術,項目不僅在前期規劃設計工作效率上具有顯著優勢,更為項目按時保質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曾幾何時,面對大型風電項目,風資源規劃工程師們耗費數月,穿梭于山地與荒漠,卻因數據采集不全面,致使風機機位頻繁調整,項目成本超支,工期延誤。而在“寧湘直流”配套新能源基地沙坡頭區150萬千瓦風電項目中,一場微觀選址的變革正悄然上演。
寧夏中衛沙坡頭風電項目微觀選址現場。
2024年9月,龍源電力設計院接到寧夏中衛沙坡頭150萬千瓦風電項目微觀選址的工作任務。該項目作為“寧電入湘”配套電源的關鍵綠色能源基地,是國家能源集團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點工程。單體容量超百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對前期設計的高效性、完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微觀選址方法顯得捉襟見肘。若按傳統流程,8名工程師需在1000平方公里的荒漠中展開“拉網式”踏勘。他們需攜帶相機、無人機、手持RTK、測距儀等設備,在每個點位拍攝周邊環境照片,手工記錄坡度、植被、巖石出露等參數。遇到海拔高差較大的山地,可能一天只能攀登一座山峰,踏勘一個機位點,對現場人員是極大的消耗和考驗。
“僅初勘階段就需45天才能完成外業,加上內業整理、圖紙繪制和反復校核,整個選址周期長達3個月,根本無法滿足大基地項目高速度推進、高質量建設的標準?!表椖控撠熑送跤碚f。為確保微觀選址工作高效進行,該團隊以技術創新破解“人跡難至、時間緊迫、反復換點”的行業痛點,結合以往現場微觀選址的經驗和大基地項目特點與現實需求,提出一種基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測繪影像、手持RTK等多種技術方法的空天地三位一體微觀選址方法。該系統打通遙感影像、地質勘察、氣象數據等18類數據源,通過GIS空間分析模塊自動生成機位可行性熱力圖,自動避讓紅色區域(生態紅線、地質災害點),對黃色區域(地形復雜區)智能標注工程措施建議,綠色區域則優先推薦布局。
“配合基站差分修正,可以將平面定位精度控制在±2厘米、高程精度±3厘米,相當于在足球場上劃定點球點,誤差不超過一枚硬幣大小?!蓖跤碚f。
空天地技術方案示意圖。
憑借這套創新技術,團隊開創了大基地微觀選址的全新范式,原本需要大量人力和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僅需2組成員耗時30天,便出色完成了沙坡頭項目200多個機位的現場微觀選址,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斑^去我們經常為某個機位是否可行而爭論不休,現在打開三維模型,坡度、地質、生態等要素一目了然,決策效率至少提升3倍?!眻F隊成員們感慨。
工程師使用無人機進行場區掃描和拍攝。
夕陽下的沙丘泛著金色光芒,看著最后一架無人機完成場區掃描返回身旁,在現場進行微觀選址的彭平博和陳嘯天在工作日志中寫道:“過去我們用雙腳丈量沙漠,現在用數據重構沙漠??仗斓厝诤霞夹g讓大基地項目建設更高效,更讓清潔能源開發真正走上了科學精準的快車道?!?/p>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隨著集團“沙戈荒”開發戰略的不斷推進,龍源電力的新能源開發者們正以技術創新為舟,穿越浩瀚的荒漠,為千萬千瓦新能源基地建設按下快進鍵,加速駛向美好的綠色未來。
責任編輯:劉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