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7-10 10:14
陸燁
東海岸邊,戰鼓聲聲。烈日之下,干勁沖天。
屹立于北侖港畔的國家能源集團浙江公司北侖電廠,是華東電網重要能源點。進入7月份,該廠7臺機組日均發電量近9000萬千瓦時,吹響了迎峰度夏期間能源保障沖鋒號。
守護身后的萬家燈火,就是電力人的神圣使命。為了這份責任,剛剛過去的60個日日夜夜,他們奮戰在6號百萬千瓦機組B級檢修現場;為了這份責任,他們克服工期緊、改造項目多等困難,把壓力轉化成動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數字無言,卻記錄著每一名奮斗者堅實的足印。
工期比計劃縮短25天
“這是一場硬仗,要從管理上下功夫,保安全、保質量、保進度,確保機組按時復役。”現場動員會上,該廠從全局高度講形勢、理思路、聚共識。檢修就是戰斗,現場每個人認真聆聽著,也在思索著檢修項目的計劃進度。
2024年是該廠建廠35周年,也是6號機組投產15年。對于長期奮戰在生產一線,管理著7臺機組運營的生產骨干,他們都曾身經百戰,然而此次檢修,挑戰前所未有。
根據計劃,6號機組B級檢修工期85天。由于電網實施設備改造,檢修工期壓縮至60天。“工期減少了25天,還要完成引風機汽電雙驅改造、鍋爐再熱器改造等多個重大項目,這真是一場大考。”劉大蔚是維護部副主任,擔任此次檢修項目總負責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照國家能源集團檢修標準化要求,該廠提前科學謀劃,通過領導“四下基層”、班組安全學習、黨員活動等,廣泛深入地開展修前動員,在思想上匯聚全員力量。
在管理上,建立檢修組織體系,加強科學統籌和部門協同;實施項目優化,成立19個關鍵項目專項小組;聘請監理團隊,強化質量監督管理;推動修機育人,讓年輕職工在實干中鍛煉成長......
4月17日,隨著6號機組停機解列,戰斗正式打響。每天召開生產協調會,每周召開3次檢修協調會,每天上報檢修進度,各項工作緊張有序。隨著檢修作業面鋪開,高風險作業不斷增多。“現場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劉大蔚介紹說。翻開他的工作筆記,清晰記錄著檢修期間每天的工作重點,其中安全注意事項有時多達十幾條。
為筑牢安全防線,該廠安健環人員兵分多路深入一線,尤其關注高風險項目,嚴格落實安全舉措;依托智慧企業平臺,利用5G專網,由專人通過安全智慧大屏,實時關注現場安全狀況,發現問題及時提醒,快速整改;浙江公司通過一體化平臺,對檢修工作進行全方位指導。
“報告調度,6號機組申請復役。”6月15日,隨著6號機組順利完成檢修任務,該廠在迎峰度夏期間實現7臺機組火力全開。
引風機振動不到1毫米/秒
7月2日9時,該廠地面溫度已經高達37攝氏度。
火熱的溫度,點燃奮斗者激情。引風機汽電雙驅改造負責人俞智勇一身工裝,在距離地面2米高的平臺上,查看設備運行情況。“你聽,引風機轉動的聲音,很輕很穩。”俞智勇微笑著說:“這次改造后,百萬千瓦機組引風機振動還不到1毫米/秒,達到國內同類型機組的先進水平。”陽光下,掛滿汗珠的笑容格外生動。
引風機汽電雙驅改造是此次檢修“最難啃的硬骨頭”。此前6號機組鍋爐引風機多次出現設備故障,影響機組安全穩定運行。隨著火電機組進入深度調峰,現有引風機運行工況遇到較大挑戰。為進一步提升設備安全性,增強機組靈活性,早在2023年年初,該廠組織開展引風機改造可行性調研,探索最優技術路線。
項目前期,技術人員深入科研院所、煤電企業調研,經過反復論證,最終確定該廠兩臺百萬機組將原有3臺引風機改為2臺,拆除電動引風機,保留原有2臺背壓機,增加電動機及離合器,改造后實現2臺引風機汽電雙驅運行。6號機組率先實施改造。
“這次讓我擔任該項目負責人,壓力確實很大。”俞智勇留著一頭短發,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20多年來,他每天和鍋爐設備打交道,是一名敢打硬仗的技術骨干。在他看來,這個項目“非同尋常”。技術難度大,改造后整個設備軸系總長26.5米,比原先增加5.1米;費用高,改造項目涉及鍋爐、汽機、電氣、儀控、土建等多個專業;工期緊,相比原計劃,2臺引風機改造工期分別縮短5天、12天。
開工就是決戰。項目組團隊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協同推進。施工人員實施24小時兩班倒,嚴格執行檢修標準化要求。進入高峰階段,現場有100多人參與改造。人員多、交叉作業多、隱蔽質量點多,關鍵時刻,廠部領導靠前指揮,技術專家現場支持,安全和質監團隊全程督導。
6月7日,2臺風機單體試轉成功,6月8日六大風機聯合運轉成功。6月14日,機組出力試驗證明,改造后的引風機在低負荷工況下運行穩定,振動低,廠用電率大幅下降,還可增強供熱能力。
嚴控1087個質檢點
“工期可以縮短,但質量絕不能打折。”6號機組檢修質量監督會上,生產技術部主任工程師、檢修質量監督副組長史建赟說得斬釘截鐵。
針對6號機組檢修重大項目多、檢修任務重,以及工期壓縮造成的質控壓力,該廠及時編寫檢修質量監督組工作方案,明確組織架構、檢查計劃、管理要求和考核細則,加強現場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持,精細過程質量管控。
鍋爐是火電廠的主設備。為提升設備可靠性,此次檢修6號機組高溫再熱器、低溫再熱器實施提質改造,其中有6954個焊口需要焊接。隨著項目推進,爐膛里密密麻麻的管屏,切割、吊裝、焊接、熱處理,每道工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
該廠質量監督組深入第一線,嚴格落實監理職責,嚴控焊接質量及水溶紙使用,驗收焊接工藝卡67張,最終所有焊口一次合格率達到99.69%,水壓試驗一次成功。“相比上一次機組檢修,此次6號機組的凝泵進口濾網清洗次數下降近50%。”史建赟介紹說。
如何強化檢修現場的質量監督,用史建赟的話說,就是要做好“吃拿卡要”:吃透標準、拿出依據、卡住質量、要有成效。
質量監督組提前8個月,啟動檢修準備盤點工作,針對設備問題制定質量監督及保證措施,同時發布安全、質量、工期、費用及文明生產考核辦法,動態完善檢修計劃任務書。檢修中,他們發現并消除主機1號瓦黏瓦等重大缺陷11項,及時消除設備隱患。
面對1087個質檢點,他們運用智慧化質檢手段,升級質量驗收方式。比如將驗收計劃上傳到智慧平臺,短信通知質量驗收人,通過信息化質量監督手段,為質量驗收的全面覆蓋保駕護航。集結多方力量,24小時進行施工突擊檢查,共發布14期質量監督檢查通報,落實34項目重點質量問題考核,第一時間曝光質量問題照片,引導施工單位比學趕超、提高檢修工藝。史建赟說:“這次檢修共收到28份質量自查報告,重點改造項目關鍵指標符合設計要求,質量管理成效顯著。”
一線電力人,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平凡的日子里,他們更多的是用心堅守、默默奉獻。然而,正是無數平凡英雄的拼搏奮斗,匯聚成新時代昂揚奮進的洪流,彰顯出做強能源保供壓艙石的力量。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