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4-10 14:27
李夢嬌 張潔
春日的蒙晉大地,天空清朗、候鳥翱翔,大地回春、巨龍嘯吟。
能源脈動,接續向前。廣闊的大地上一派生機勃勃,國家能源集團新朔鐵路不負春之期待,一季度累計發運貨物運輸量4436.8萬噸,同比增加271.1萬噸,順利實現首季開門紅。大準線、準池線、巴準線三線齊驅,多通道集疏運,巨龍跟隨候鳥的軌跡,跨谷過河,奔赴萬家。
向前 開往高質量發展“火熱的爐膛”中
作為整個社會運轉的“壓艙石”與“穩定器”,一列列保供烏金在這個春天開往高質量發展“火熱的爐膛”中,晝夜不歇,一刻不停。在集團公司“136”發展戰略引領下,新朔鐵路開足馬力、全力以赴,一季度生產經營指標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發展均實現節點性突破。
“我們是新朔鐵路主力裝車站,一季度平均每天接發車190列,日均調車作業量超111鉤、1490余輛作業任務。”新朔鐵路大準線點岱溝車站副站長蘭海介紹道。
起跳摸高,加大協同組織力度,充分挖掘運輸潛能,保持高位發運水平,新朔鐵路自2024年以來就保持著會戰斗志,一季度單日和單月煤炭運量分別實現60.5萬噸和1620.9萬噸,兩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成績;截至3月21日,年累計貨運量完成4037.0萬噸,比2023年提前5天突破4000萬噸大關,創同期歷史新高,以安全穩定高效的優質運力圓滿完成兩節、兩會期間能源保供任務。
“一季度,大準線龍王溝專用線完成煤炭發運199.15萬噸,在保障整體運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點岱溝站貨運主任栗維維介紹道。在億噸站場的點岱溝站運轉室,控制臺清楚地顯示著列車進路、紅綠色光帶交替顯示著列車運行情況,“今日接發車240列,再一次刷新紀錄!”在當日的安全例會上,點岱溝車站副站長蘭海興奮地說道。
專用線作用的日益凸顯,是新朔鐵路深入實施“一軸+兩翼+兩域”資源獲取戰略的成果。2024年以來,新朔鐵路深刻把握功能定位,全面融入集團公司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溝通東西、銜接南北、服務周邊”的關鍵樞紐作用,在服務能源保供大局、建強能源通道上積極展現著新作為。
發力 匯聚各方振奮人心的力量
2024年的內蒙古,迎來數次倒春寒,都說雪中蠟梅分外香,而雪中的黨旗也格外紅。在迎戰幾輪惡劣天氣中,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時刻沖鋒在前,各級人員為保障惡劣天氣能源運輸安全穩定壓緊壓實安全責任。
“晚上有大雪,又是一場硬仗啊,大家做好應對準備。”大準線外西溝站區副主任王艷平在微信群里說。應對惡劣天氣,新朔鐵路全鏈條發力,形成全員參與、逐級負責的網格化管理機制,充分預想室外作業人員安全管理、設備防寒過冬安全把控、行車安全管控工作,切實做到防范到位、措施到位。
深夜山風呼嘯,王艷平帶領著黨員先鋒隊背著清雪機,對電液轉轍機、安裝裝置、外鎖閉裝置桿件等部位進行清潔、涂油,以防出現因降雪冰凍造成的道岔轉換故障。經過24小時的循環往復,多次清掃,這一夜累計出動除雪人員102人次,清掃、擦拭道岔147組。
同樣徹夜未眠迎戰風雪保供應的還有清理凍車底人員,由于煤炭含有水分,遇天氣寒冷易與列車底板發生凍結,形成凍車底,發生超載、偏載、集重等情況,帶來行車安全隱患。“清理一列(108輛)凍車底列車,需要20個作業人員左右,凍煤越厚,清理時間越長,平均耗時3.5小時。”栗維維介紹道。
清理凍車底的職工們需要一直彎腰低頭,手持除雪鏟,一鏟一鏟地除掉冰雪,最后雙手僵硬連握拳都變得困難。盡管這是一項辛苦異常的工作,目前,公司未發生一起因凍車影響行車的事件。
在631公里的鐵道線上,一面是迎戰春雪漫天飛舞,另一面還要迎戰春融滲水結冰,春季是打冰隊伍出動最為頻繁的季節,在大準線龍王渠車站所轄區域隧道,龍王渠供電工區工長李美祥正帶領著“尖兵連”對隧道滲水結冰情況進行動態排查處理,今天他們的“收獲”還不錯,共打掉了221根冰柱。
整個春融期間,李美祥和他的隊伍都不敢掉以輕心,他們一天要完成2至3次打冰巡視任務,截至3月20日,這支“尖兵連”打冰數已經突破了5000根,為守護每一列保供列車的安全,他們從深夜堅守到了黎明,從冰雪嚴寒守護到春暖花開。
攻堅 積蓄新征程行穩致遠的能量
“明天天窗日,準確把關作業計劃,嚴禁無計劃、超范圍作業。”大準公司生產調度中心主任王正光叮囑道。2024年的第一個天窗,盡管仍在春節假期,崗位上的每個人都在全力以赴守好自己的“責任田”。
“每個作業點的現場防護員都會佩戴安全檢查記錄儀進行實時監控,確保作業安全、人身安全的同時也能提高天窗作業組織的效率。”劉瀟說道。
91天,26個天窗作業點,78個小時,天窗作業如火如荼,從未發生延點、作業計劃未完成情況。每次天窗點,各單位劃分責任區,明確責任人,管理人員到現場全程盯控作業,同時以布控球等科技手段賦能“安全、效益、效率”,堅決落實“三個所有”,切實做到生產作業看得見、聽得到、控得住。
科技不僅日漸融入安全管理,也在轉化為新質生產力。3月20日,國內首座機車智慧整備庫在新朔鐵路正式投用,16個“身懷絕技”的智能整備機器人家族集體亮相,這些機器人中有“千里眼”“麒麟臂”“大力士”……能“上天遁地”,為機車提供“全景、全時”的整備服務。截至3月25日,已經有超過1000臺電力機車在這里進行整備,為未來機車的智能檢修與智能整備積蓄著動能。
智能機器人在這個春天忙得不亦樂乎,一場“雙碳”之約也與春天相遇。3月28日,經過25天的試驗,國內首臺2400千瓦大功率氫能源動力調車機車在新朔鐵路巴準線四道柳站進行裝車試驗,此次裝車試驗牽引105輛C80車,機車成功以氫氣為能量供應恒速走行兩公里,消耗氫燃料40公斤,標志著我國重載鐵路大功率氫能源動力裝備的市場化運用取得關鍵性突破,為我國重載鐵路動力裝備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科技支撐,也為新朔鐵路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個作用打下堅實基礎。
春風和暢,鐵路沿線已有青草探出頭來,一切都在蓄勢待發之中,待到勢頭蓄足時,便是無限生機勃勃,一路春和景明萬物新。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