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3-28 16:20
常碩 張乾斌
沙石銘記著追風者的名字,賀蘭山見證了老舊風電機組的歷史。
富集的風能資源猶如上天豐厚的饋贈,使賀蘭山腳下這片美麗的土地,幻變成新能源建設利用的天然搖籃。
從銀川乘車出發,大約一小時,便來到賀蘭山下,一排排巨大的風電機組矗立著,葉片迎風飛舞。那些“老舊風電機組”已成為歷史,一個又一個承載著綠色的新的大機組拔地而起。
這里就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寧夏公司賀蘭山第四風電場,也是全國首個備案、寧夏首批試點的“以大代小”風電技改項目所在地。
打響全國“以大代小”第一槍
賀蘭山第四風電場建設于2004年,2006年3月首臺風電機組并網發電,是寧夏較早開發的風電場。受制于當時技術與經驗等原因,早期投運的風電機組運行效率低且維護成本高、土地占有量大、風能資源利用率低。
陸上風電機組設計使用壽命一般為20年,按照這個時間,龍源電力寧夏賀蘭山第四風電場80臺風電機組將陸續退役,老舊風電場改造勢在必行。
龍源追風人以促進存量風電項目提質增效為目標,堅持“創新驅動、引領發展”的原則,科學、合理、有序探索老舊風電場技改工作,引領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說起風,便揚帆。龍源電力以“先人一步謀發展、快人一步搶機遇、勝人一籌抓落實”的姿態,率先在寧夏青銅峽市等地設立規劃發展項目部,調集骨干積極與各級地方政府多次溝通推進老舊風電場技改工作,為賀蘭山風電技改項目建設打好基礎。
與此同時,龍源電力寧夏公司還積極勘探賀蘭山“以大代小”技改項目現場,不斷與當地土地管理部門溝通了解,反復推演前期及工程建設流程,為“以大代小”技改項目落地實施做足準備。
兩年前,龍源電力寧夏公司主要負責人在凜冽的寒風中踏勘,望著賀蘭山腳下一片片老舊小風電機組如模型機一樣在緩緩地轉動,不禁感嘆:“多好的風資源啊,真的太可惜了,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將這些老舊機組換成利用率更高的大機組,保證土地和風資源利用最大化,為社會提供更多綠色能源。”
政策東風至,行業曙光進。2021年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出“啟動老舊風電項目技改升級”,從政策上為老舊機組的后續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1年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開展寧夏老舊風電場“以大代小”更新試點的通知》,成為全國首個明確出臺的老舊風電場“以大代小”更新政策的省份,政策紅利為老舊風電場的更新換代蓄勢賦能。
同年12月,龍源電力寧夏公司就已完成賀蘭山第四風電場80兆瓦等容風電技改項目備案手續,成為全國首個取得“以大代小”風電技改備案的項目,也是國家及寧夏首批老舊風電機組改造試點項目,讓“以大代小”政策落地實施,打響了全國“以大代小”風電技改第一槍!
2022年10月,該公司在完成等容項目各項手續并開工建設后,充分挖掘剩余土地、風能資源價值,順利取得賀蘭山“以大代小”200兆瓦增容風電技改項目核準批復,在原場址范圍內開展200兆瓦增容技改項目。
打造全國“以大代小”示范項目
作為首個“吃螃蟹”的人、全國“以大代小”風電技改的“先行官”,龍源人不負重托,勇擔使命。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多次組織召開專題部署會,確定投產目標,協調解決項目從備案到招標、從施工到投產遇到的各種困難,舉公司全力把項目打造成全國“以大代小”風電技改示范項目。
萬事開頭難。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老舊機組如何拆除,拆除后設備如何處理,混凝土基礎拆除怎么保證綠色無污染,老舊交叉如何保證工程建設安全與進度……一系列問題擺在龍源人面前。
見招拆招,摸著石頭過河。
在老舊機組拆除這個難題上,為了避免資源浪費,龍源人放棄定向爆破的簡單拆除方式,充分發揮集團產業優勢和規模優勢,按照“整機復用、翻新備品備件、分類拆解回收”三種方式,開展拆除、回收、存儲與處置技術的研發攻關和應用示范,實現了退役機組的物資化、綠色化、高值化循環利用。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開工以來,面對工期緊、任務重、施工難度大、風險等級高等嚴峻考驗,龍源電力科學倒排工期,優化施工工序,對機組安裝、鐵塔組立、導線展放等高風險作業,基礎澆筑、鋼筋綁扎等隱蔽工程進行全過程監督盯防,牢牢把住安全質量紅線。
其中,增容項目110千伏送出線路路徑交跨多達74處,涉及電網、國道、高速公路、鐵路、林場、農田、河道水渠等,協調工作量大,是工程項目能否如期投產的“卡脖子”重要環節。為使項目早日投產,打通這一條輸送通道,龍源人加強溝通,短時間內取得相關手續,快速推動項目有序開展。針對主要設備、吊具供貨困難等問題,建立主機供貨協調機制,安排專人催交催運,保證主機等設備按時到貨,確保機組吊裝工作順利推進……
斗風沙、戰酷暑,全員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積極克服困難,始終保持大干快干勢頭,向著“以大代小”既定目標勇毅前行!
升壓站施工單位樊鵬表示:“樣板示范不僅體現在工程設計定位的高標準,還體現在日常管理中。以派遣專人、采用移動布控球和工作記錄儀等方式全程監督安全、把控質量,確保了工程質量和安全。”
集電線路施工單位董育海說:“項目比較復雜,線路新建與拆除交叉,35千伏線路與10千伏線路交叉,沒開工之前我心里沒底,到處想辦法找專業技術人員幫忙分析,開工后我才發現他們已經將工作部署得明明白白,危險點分析得清清楚楚,為項目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提及打造示范樣板,參建單位紛紛豎起大拇指,為龍源人集體點贊。
“以大代小”風景獨好
據介紹,該公司實施的“以大代小”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80兆瓦,包括等容技改和增容技改兩部分。其中,等容技改項目裝機容量80兆瓦,安裝16臺5兆瓦風電機組;增容技改項目裝機容量200兆瓦,安裝32臺6.25兆瓦風電機組,該機組塔筒高度達115米,葉輪直徑205米。
2023年3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賀蘭山“以大代小”80兆瓦等容技改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標志著“老舊小”風電機組逐漸落幕,一個全新的風電時代開啟。
技改后,平均單機容量提升至原來的5.8倍,總容量提升至原來的3.5倍。項目投產后,年上網電量約7億千瓦時,能滿足6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大幅提升裝機容量和發電量。
據了解,“等容”項目技改前,場站運維人員為20人,現在僅需4人。技改后,發電量同比增加24%,利用小時同比增加25%,利潤同比增加3234萬元,充分釋放了存量項目資源潛力,解決了老舊風電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升風電并網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時大大提高了風能資源利用率。
目前,龍源電力賀蘭山“以大代小”200兆瓦增容風電技改項目已經接近尾聲,對于龍源人來說,將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征程。
技改帶來的“好”是多方面的。寧夏葡萄基地負責人李莊言高興地說:“國家政策好,他們也給力‘以大代小’可是給我們種植葡萄辦了好事。之前風電機組比較多,給葡萄基地機械化種植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今把這么多土地都釋放了出來,我們的機械種植變得順暢了,空閑土地也可以種植葡萄了。”
綠色發展,追求卓越。龍源電力闖出了一條以技術革新推動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打開了風電行業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進一步優化了企業乃至社會能源結構,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以實際行動踐行能源央企使命擔當,為能源轉型和經濟發展提供綠電保障。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