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9-19 16:06
張赟
“遠處漂泊的小船讓人聯想到那些泛舟于碧波之上的詩詞;夜半時走出帳篷,抬眼便是無盡的繁星,北斗七星正懸掛于頭頂之上,東南方的銀河清晰可見;旭日東升,映射著平靜的湖面泛起陣陣波光。此時水浪拍打岸邊傳來的聲音好不愜意。一壺熱茶配著遠處那不知名的水鳥捕魚,這一切對于我們這些深居城市高樓之間的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奢侈。”在“小紅書”上,一位名叫“下山小道”的博主到劉家峽水庫旅游后這樣寫道。
風雨無阻的“清道夫”
凌晨一點,韓德忠推動拉桿,將最后一船“貨物”裝入運輸船。“這兩天上游雨量增大,我們的工作量一下增加了很多。”伴隨著潔白的月光,運輸船向水庫上游駛去,漸漸消失在暮色中。
上午,晾曬場地上,師傅們正在忙碌著將昨天運來的“貨物”一一分類。“這里,大部分是上游沖下來的樹枝、秸稈,塑料瓶,偶爾也能看到失足落水的家畜。”
“按照當地環保要求,打撈的漂浮物要先送到晾曬場,晾干后再送去切割,較長的樹枝,較大的物體,要切分成1米以下,再集中裝運到臨夏市處理場集中處理。”兩位師傅說著,一邊抬起粗大的樹干,準備用電鋸進行切割。場地的另一處,裝載機正在將分類好的“貨物”裝入貨車。
據韓德忠介紹,機械化打撈船可以打撈漂浮物50立方米,運輸船滿載量為550立方米,一輛貨車的滿載量在20立方米左右,把所有的“貨物”分好類再分裝運輸,光運輸就是不小的工作量。
早上7點,韓德忠就是和他的隊伍駕駛著船只發了。“為了不影響每天的打撈,船和車我都準備了兩套,一旦出了問題,另一輛就要迅速頂上。”
一到汛期,來自上游的漂浮物會迅速增加,最終堆積到劉家峽大壩前,年均打撈量可達16000立方米。為了提高打撈效率,該廠采取機械化打撈船和人工打撈船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壩前漂浮物覆蓋率小于0.5%,高標準維護庫區水質。
“劉家峽的黃河水原來如此清澈碧藍!”每一位游客來到壩前,無不贊嘆水庫的優質環境。這背后,是該廠常態化實施壩前清污綠色環保項目的決心和行動,是確保庫區水面“日清日結”使命和擔當。
“醫術”精湛的“護林使者”
“經過多年的養護,我們發現云杉和側柏比較適合我們這里的土質。”一提到樹,趙建江很是激動。
2008年,趙建江成為綠化班的班長,從此,他便與種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8年第一次上山灑農藥,旁邊的同事突然暈倒,大家一下慌了。”“原來灑農藥不能逆風。盡管大家都戴著口罩,但就這么一個不起眼的操作卻險些釀成大事。”從此,他意識到種樹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從那以后,每次上山,他都會寫下心得筆記。“什么樣的樹苗,要挖多大的坑,間隔需要多大,需要多少水,這些經驗要早請教,不能等到第2年再去了解。”
“以前我們大量種植白楊樹,當時的綠化特別好。但有一天巡山,我發現有的葉子就是不對勁。”他說道,“樹生病就像人一樣。”他想方設法與當地養殖專家聯系、請教,直到跑到省城蘭州找專家才知道,樹木得的是一種病毒,在當時對白樺樹殺傷力很大。回來后,他及時提醒縣農業局,并對綠化區白樺樹進行了全面排查治理。
從事綠化不到5年,趙建江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專家,在他的帶領下,大壩兩山的綠化面積不斷得到穩固,種植的林木常年保持著旺盛的長勢。
從建廠至今的50多年里,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劉家峽水電廠植樹造林的腳步從未停止。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引下,該廠大力開展水庫環境治理綠色工程,為保持大壩兩岸水土穩定,綠化兩岸山川做出不懈的努力。
披荊斬棘的“環保達人”
“以前每季度,我們是請第三方檢測機構來廠進行水質抽樣檢測。今年,我們立項水質監測項目,通過該系統,可以實現壩前、壩后水域水質的實時監測,將大大提高我們水質監測的效率和決策依據。”該廠發展策劃部主任高承眾說道。
自2020年5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工作方案》以來,該廠聯合當地環保管理單位,每年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自查,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處理、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設等方面開展排查,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導向,深入細致進行自查整改。
“單獨的環保項目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進步,建立專業環保評估體系,能為我們下一步的環保項目建設更加有的放矢。”為了完善環保體系建設,高承眾從系統性、科學性、精準性上對環保項目進行立項,多次在該廠環保建設會議上提出自己的想法。
2023年,為進一步完善專業環保評估項目建設,該廠成立環保與有害廢棄物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各級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機制,確保環保工作部署高效落地,在環保綜合治理工作上扎實邁進。
黃土高原的“小洱海”
“這里有清澈碧藍的湖水,有大河之川的壯闊,既可欣賞高峽平湖,又可品味田園風光,感受自然生態之美……這里是蘭州的后花園,黃土高原之上的‘小洱海’”這是很多旅游博主在游覽劉家峽水庫后的感觸。
劉家峽水庫面積達140平方公里,憑著優良的水質和壯闊的景色,一項項農業、漁業、旅游業項目在庫區周邊遍地芬芳。這里有香甜可口的劉家峽草莓,這里有休閑雅致的垂釣園,風味獨特的農家樂,有被譽為“博卡拉”的劉家峽國際滑翔傘營地,有億萬年前的恐龍化石,有地貌奇特的黃河石林,更有5A級景區炳靈寺石窟……
一座大壩、一座水庫,滋養了一方水土,孕育了多彩的山川,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黃土高原之上的“小洱海”。在劉家峽大壩乘坐游船,在湖光山色中溯流而上,可以到達任何一處景區,常年吸引了數萬人赴大壩、水庫參觀游覽。
“劉家峽是永靖縣的縣城,因為大壩的修建,水庫良好的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參觀旅游,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而變得好起來。”出租車上,當聊起當地的旅游資源時,司機師傅侃侃而談。
“如何讓黃河的生態變得更好?”劉家峽水電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實踐、一直在摸索。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常態化實施大壩兩山綠化、庫區水質監測、壩前清污等多項環保項目,不斷增強依法治河、科技興河的能力。
近年來,劉家峽水電廠嚴格執行黃河水利委員會調度指令,充分發揮水庫調節優勢,在為黃河中下游春灌補水、防汛抗旱、防凌開河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以實際行動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彰顯黃河安瀾守護者、黃河環境監護者的責任與擔當。
責任編輯:楊娜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