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2-27 17:15
“氫”潮澎湃 驅動綠色未來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氫能技術專委會2024年工作會議暨學術年會觀察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周倜然 見習記者 雷歆蕊
氫能是推動化石能源深度替代與能源消費側深度脫碳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在制取、儲運與利用技術方面取得不斷進步,正引領全球能源綠色轉型掀開新篇章。
12月20日,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氫能技術專委會2024年工作會議暨學術年會在安徽合肥召開。來自行業內的專家、學者集聚一堂,圍繞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挑戰積極獻策,共同推動我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氫能作為能源互聯轉化的重要媒介,在能源、交通、工業、建筑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有利于推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黨委委員楊春波指出,當前,全國氫能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在政策制定、技術標準完善與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的工作正持續完善。未來,氫能在服務我國能源轉型、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上大有可為。
利好政策頻出
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氫能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它具有能量密度高、轉化效率高、來源豐富、應用廣泛等顯著優勢,是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出臺利好政策,高度重視氫能產業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動氫能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氫能技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科院三級顧問專家常建平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彭蘇萍指出,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全方位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國發布了氫能相關政策33條,其中包括國家政策7條,地方政策26條,涵蓋了標準制定、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示范推廣、設備更新等多個領域。從國家到地方,從規劃到立法,從制造到應用,氫能產業各領域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指引。
“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強調要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將氫能視為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在國家能源體系中的戰略地位,強調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尤其是今年11月,我國首部《能源法》將氫能正式納入能源管理體系,產業迎來劃時代的里程碑時刻。”彭蘇萍說。
存量市場以灰氫為主
綠氫項目已批量啟動
諸位專家表示,當前,國內氫氣市場仍然以灰氫利用為主,但綠氫在未來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彭蘇萍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但目前仍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煤制氫、天然氣制氫與工業副產氫在2022年分別占比56.2%、21.2%、20.2%,而電解水制氫和醇制氫僅占1.2%。但隨著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的批量啟動,項目將在華北和西北地區密集落地,預計建成后綠氫產能約每年7.8萬噸。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制氫仍將替代灰氫,成為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作為綠氫消費占比最多的領域,化工行業被視為推動綠氫產業快速成熟的主要應用場景。
“綠氫行業與化工行業呈現了一種雙向支撐的關系。當前,國內80%的氫能消費來源于化工行業,隨著行業的綠色轉型趨勢,有望在未來極大帶動整個氫能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同時進一步反向推動化工行業實現源頭減碳。這個雙向支撐促進的過程,勢必也會帶動整體化工行業在技術、工藝、設備、產線等方面的優化升級。”中國氫能聯盟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劉暢說。
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推廣,可再生電力消納問題備受行業關注。氫儲能憑借大規模、廣域空間范圍內能量轉移的特征,成為了極具潛力的跨日、周、季多時間尺度的長時儲能形式。
中國電科院儲能所氫能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宋潔指出,氫儲能作為重要的規模化靈活調節資源,通過跨能源領域的氫能需求預測及調控,將為新能源發展提供機遇。其中,綠氫為新能源資源富集區提供了規模化消納的有效解決手段,助力新能源發電占比提升,支撐送端電網長周期電力電量平衡。預計2030年、2060年我國制氫可創造靈活消納空間可分別達0.28萬億千瓦時、3.2 萬億千瓦時。
“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氫儲能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也將促進氫能的產、儲、運、用各環節產業鏈持續完善,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能源高速發展,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宋潔說。
產業鏈向下游拓展
“泛氫時代”正當時
彭蘇萍指出,當前,全球正進入“氫2.0”時代,綠色氫能產業正向綠氨、綠色甲醇等“泛氫”能源方向邁進。
“在能源轉型背景下,亟需調整能源供應體系。泛氫能源可作為各能源之間的橋梁,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實現聯動。通過部分替代,壓縮化石能源消耗量,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豐富能源多元化供應體系,為能源安全保障機制的優化帶來新契機。”彭蘇萍說。
記者從大會了解到,通過煤摻氨等新型綠色工藝,泛氫能源能在以煤炭為主要動力和原料的應用領域實現能源替代;通過燃料電池和內燃機技術,泛氫能源可減少油氣在交通領域的消耗與碳排量。
以綠氨產業為例,劉暢指出,綠氨產品合成過程中,主要通過在合成工段使用綠氫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方式,助力產業實現減碳目標。
與傳統技術路線相比,當前綠氫合成氨的經濟性尚未明確體現,但未來仍有廣闊的需求市場。
“隨著綠氨應用價值的逐步體現,未來將會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刺激產業技術的迅速成熟,摻氨發電和船舶燃料的應用將持續擴張。”劉暢指出,預計到2030年,合成氨的綠氫需求量有望增至每年130~150萬噸,預計當綠氫價格降至每公斤12—15元時,綠氨能與傳統合成氨的經濟性持平。
劉暢指出,當前,國內化工項目生產線的運行年限約為20至40年。因此,在缺少國家強制性政策以及可觀經濟性的前提下,綠氫的行業接受程度仍較低。因此短期內綠氫合成氨產業的發展仍以增量產線的示范形式為主。
記者了解到,隨著中遠期相關產線的折舊、綠氫經濟性與綠色效益的顯現,綠氫合成氨對存量產線的替代進程將加快滲透。但由于替代周期較長,增量發展與存量替代的模式仍會出現長期共存、并行的現象。
展望綠氫與化工耦合以及泛氫能源的未來,劉暢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合理選擇發展模式,因地制宜選擇存量替代模式或增量開發模式,打造區域化工產業的特色轉型路徑。二是科學開展技術創新,通過技術研發示范合作與聯合開發等方式,帶動可再生氫的制儲輸運全鏈條技術突破。三是建立統一的市場體系支撐,打造統一認證標準,同擁有渠道優勢、市場優勢的國家、企業加強項目合作,為前期的綠色產品溢價搭建消費平臺。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