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中能觀察

專訪 | 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研究所所長武芳

來源:《經濟日報》 時間:2024-06-03 15:25

“中國產能過剩論”站不住腳

——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研究所所長武芳

  以“新三樣”為代表的產品憑借獨特創新優勢和過硬品質,在國際市場上收獲持續熱銷和好評,卻被一些西方國家質疑“沖擊世界市場”。對此,需要辨明曲直、澄清謬誤,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國優質產能對世界繁榮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研究所所長武芳。

  記者:我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為相關國家帶來哪些切實利益?

  武芳:總的來說,國際產能合作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興領域優質產能合作,如為滿足東道國綠色轉型、低碳發展需求,我國企業在海外開展光伏、風電、生物質能、光熱、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產能投資,以及通過“工程總承包+融資”或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建設新能源電站、輸配電等項目。另一類是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傳統領域的優勢產能合作,如為滿足東道國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工業化水平需求,在海外投資加工廠、生產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境外經貿合作區,或承建石油化工、工業建設、制造加工設施等。

  這些合作項目不僅為相關國家提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產品,而且還通過放大資源稟賦優勢、分享技術進步紅利,提升了相關國家在區域乃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位勢,給各國創造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例如,2023年6月寧德時代與泰國Arun Plus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更好滿足當地電動車生產需求。又如,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300兆瓦光伏電站、丹麥巴莫森太陽能光伏園區等一批優質項目,不僅有力支持當地實現減碳目標,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也為當地培育了綠色低碳的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國向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顯示,過去10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優質產能,給各國發展帶來廣闊空間和巨大機遇,使其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有力促進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和創新發展。

  記者:一些西方國家媒體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對此您怎么看?我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武芳: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站不住腳的。

  從參與國際分工看,不同國家的產能大小主要是由各自的比較優勢和在國際分工中的位勢決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某一領域的產能會向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集聚,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其國際競爭力也會隨之提升,這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客觀事實。近年來,我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高端智能綠色低碳產品備受市場青睞,全球消費者可以用較低價格購買到更優質的產品,體現出中國制造的強大優勢。因為我們的產品性價比高、受歡迎就宣稱“中國輸出過剩產能”,明顯言不符實。

  從供需關系看,“新三樣”產能擴大,主要源于全球綠色轉型需求的快速增長。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緩慢、債務風險上升、通脹上行壓力大的情況下,我國憑借富集的資源要素、先進的產業集群、豐富的應用場景、較強的產品環境適應性,推動優質產能合作規模持續擴大。特別是“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帶動新能源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擴大,幫助更多人獲得可負擔得起、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彌補了相關國家綠色發展的資金技術缺口。把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歸于“過剩”,忽略了跨境貿易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不符合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的現實需要。

  從競爭機制看,我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核心競爭力主要來源于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制造業在產業體系、物流供應、生產技術、人力資本、制度環境等方面優勢明顯,使得同樣的產品在國內能實現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生產。反觀一些西方國家,由于生產成本高昂、技術工人欠缺及產業配套不足等問題,即使是早期發展光伏技術有很大優勢的美國無線電公司、波音公司和IBM,也難以在光伏行業走得更遠。科技進步和高素質人力資本,是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推動力。2023年底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高價值發明專利占比超過四成;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龐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在各個領域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為中國優質產能走向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歷史實踐看,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和產能合作不是中國獨有,而是國際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工業革命以后,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都曾在其制造業鼎盛、產能充裕時期進行大規模產業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近年來,我國基于自身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清潔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與之對應,國際產能合作也從傳統優勢領域拓展到新興領域,從雙邊產能合作范疇拓展至三方、多方合作。這是適應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積極作為,其結果客觀上推動了全球產業鏈優化升級,給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大信心。

  記者: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如何穩步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武芳:我們應秉持開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持續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推進。

  一是提升開放水平、構筑競爭優勢。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持續拓展綠色、低碳、數字、健康等新興領域產能合作,高標準建設更多生態環境友好型項目,支持各國綠色低碳轉型。深化數字技術應用,加強智慧城市、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與各國共享數字發展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企業全球資源整合配置能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不斷提高國際產能合作質量和水平。

  三是注重協同發展、系統參與。鼓勵企業開展三方或多方市場合作,發揮各自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優勢,拓展金融、咨詢、法律、物流、商貿等服務領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謀發展。

  四是強化風險防控、安全發展。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高度重視對外合作安全,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引導產業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完善境外投資風險防控體系。(李子嬌)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