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4-16 16:54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余璇
1月12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
近年來,相較于服裝、家具、家電等出口“老三樣”,在“世界貨架”的顯眼位置,一批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新三樣”正在“火熱上新”,成為中國出口新的“金名片”。
作為“新三樣”中表現尤為亮眼的新能源汽車,從昔日燃油車時代“市場換技術”,到如今國際市場地位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出海”乘風破浪,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也為世界各國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破浪出海”實現“量價齊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超3000萬輛,累計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產銷總量連續15年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
我國汽車市場產銷兩旺與汽車出口的持續拉動密不可分。其中,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更是功不可沒。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保持高位增長,出口量再創新高。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不包含二手車的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增速大大超過傳統燃油車,占汽車出口總量的24.5%。換而言之,當前我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近1輛是新能源汽車。
聚焦企業層面,近年來,中國車企紛紛抓住機遇“出海外卷”,以新能源汽車為抓手,聚焦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尋求更加豐富的發展機會。
以比亞迪為例,記者了解到,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超302萬輛,出口新能源乘用車24.2萬輛,同比增長334%。截至2024年2月,比亞迪乘用車已進入海外62個國家及地區。2023年,比亞迪憑借新能源汽車銷量等方面優勢,超越德國寶馬等品牌,首次進入全球汽車企業銷量前十名,這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70年來中國品牌首次進入世界排行榜前十。這份頗具含金量的“成績單”充分印證了中國車企品牌的國際認可度正不斷攀升,全球規模化優勢正加速形成,也凸顯出我國產業鏈的體系優勢。
“總體來看,中國車企的產品競爭力非常好,正是因為中國車企能生產出滿足海外市場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海外市場消費者才會接受和認可中國汽車產品,這是我們的核心優勢。”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目前,我們無論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都有核心優勢,隨著服務能力和體系能力的提升,中國汽車出口還是可以保持領先。”
不僅如此,伴隨著量的“狂飆”,還有質的“飛躍”。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真正實現了“量價齊升”。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均價從2021年的1.95萬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萬美元。不難窺見,在國際市場中,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性價比上具有絕對優勢。
“我國整車出口在短時間內出現井噴,而且是‘量價齊升’,說明我國汽車企業的品牌價值開始得到認可。”中國貿促會機械行業分會會長周衛東表示。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進華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產業鏈實現上下游貫通,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形成優勢。
呼喚全球屬地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高速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仍應清醒認識到“出口大國”尚不能簡單等同于“出口強國”。
對于“出口強國”的理解,不能單純關注汽車出口的數量,還要衡量出口汽車的價值含量,以及更多維度的考量。目前,“貿易模式”只是我國汽車出口的一部分,想要成為汽車“出口強國”仍要考慮全球化布局。
據了解,海關總署出口量是依據屬地原則進行統計的,從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上來看,仍有特斯拉等外資品牌產品在其中占據一席之地。
數據顯示,2023年,累計有超34.4萬輛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中國制造”特斯拉出口到海外市場,出口量同比增長約26.9%。2022年,我國出口的純電動汽車總量約為94.5萬輛,特斯拉產品占比接近32%。2023年,特斯拉依舊在純電動車出口中占據了一定比重。
而從出口汽車的價值含量來看,與日本相比,我國出口汽車的單價也存在一定差距。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總額突破1016億美元,同比增長69%,在出口量已大幅超過日本但出口額相當的基礎上,可以推算出,日本汽車出口單價仍高于我國。另外,從企業角度來看,仍應理性認識到,無論是品牌影響力、利潤還是服務,中國車企也與海外老牌車企存在一定差距。
記者了解到,在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通常具備較為齊備的全球化戰略、布局、創新、營銷以及人才等,而核心是全球化的生產基地。
“回顧全球汽車強國的國際化歷程,大致都經歷了從整車出口到海外建廠的過程,我國汽車產業國際化也進入到縱深發展階段。”周衛東表示。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有兩個路徑:一是貿易出口;二是在海外當地投資建廠并進行銷售。”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看來,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新能源汽車,是化解當前海外發展矛盾的主要途徑。
“汽車的國際化發展不能學光伏,光伏出海就是以貿易為主,容易被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我們應該向日本車企和德國車企學習,要到當地建廠、銷售汽車,否則就會陷入比較復雜的貿易糾紛中。”張永偉強調。
與之前“出海”傳統思維不同,當下我國汽車出口正逐步從“產品出海”轉變為“產業鏈出海”,其中不僅包括整車、技術、品牌、動力電池、充電樁等全產業鏈產品“出海”,還包括中國車企在海外投建生產基地,構建更適應當地挑戰的全生命周期體系,謀劃更長遠的全球化布局,以品牌口碑和體系化能力與跨國品牌形成高質量競爭。
據了解,我國車企正加速全球化布局,2023年,比亞迪宣布計劃在匈牙利建設其歐洲首個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奇瑞宣布在阿根廷投資4億美元建廠;上汽、長城也陸續宣布將在歐洲建廠。
“未來,我國汽車產業中至少20%的產品是銷售到海外市場的,這也將推動我國汽車整體產銷量的上升。到那時,我國實現1000萬輛的海外汽車年出口量(包含海外生產和組裝)將不再是夢。”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