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4-03-18 17:38
編者按:今年,“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政府工作任務中排在首位。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手段。“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能源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哪些良好的條件和能力?如何從“新”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本期觀察特刊刊發相關文章,提供更多視角。
把握能源新質生產力內涵及著力點
曾鳴 董厚琦
聚焦能源領域理解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因此,與傳統生產力對比,新質生產力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即技術革命創新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轉型創新升級,聚焦在能源領域可以理解為:
在技術革命創新突破方面,更加堅持注重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加快能源科技國產化自主創新步伐,推進能源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協同技術進步,準確把握引發產業技術變革的發展方向。對新能源電力裝備技術、儲能氫能技術、數字技術、低碳技術等符合能源現代化趨勢、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先進技術給予長遠謀劃,通過提前布局顛覆性技術,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基礎。
在生產要素創新配置方面,一是注重打造創新人才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科研創新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技術人才。二是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通過市場手段或者管理手段,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優化配置市場資源,包括通過建設全國統一能源市場、優化新型能源體系、創建市場導向的能源價格機制等措施,讓新能源、儲能、通信技術、新型管理模式等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在產業轉型創新升級方面,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能源產業升級發展,進一步鞏固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培育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在能源領域鞏固新能源、儲能、綜合能源、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氫能、CCUS等未來產業,改造提升煤炭、火電等傳統產業。通過新技術、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推動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升級,實現產業的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
發展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能源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質上就是支撐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能源體系。通過發展能源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推動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數字轉型、體制創新、國際合作,進而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從科技創新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所以新能源、電力裝備、電動汽車、人工智能、綜合能源等顛覆性前沿創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將會推動能源產業向清潔化、智能化、綜合化方向發展,全面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從數字轉型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要素的核心技術在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基于信息通訊、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數字技術,產生新質生產力支撐智慧綜合能源、智能電網、綠色低碳監測,實現智慧運行與決策。
從體制創新角度來看,伴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會產生新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碳管理等新型要素及對應的新興主體,新要素和新主體加速體制機制的創新變革,通過變革新型能源市場體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能源低碳高效運行。
從國際合作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推動互惠共贏的國際能源合作,加速我國積極主動參與全球能源治理,開拓開放共贏的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有助于推動國際合作能源供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廣泛能源綠色協作,為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中國力量。
四方面著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能源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未來應主要著力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應用。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合作機制,增加研發投入,搭建科研平臺,激發創新活力,培養新型科技人才和機構,推動新能源、高端電力裝備、儲能、人工智能、綜合能源等能源前沿創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突破技術壁壘,搶占能源技術創新的制高點。
二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綠色低碳高效為目標,提前布局一批先導性產業和顛覆性產業,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能源產業向清潔化、智能化、綜合化發展,促進能源領域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合作,培育產業新經濟增長點,形成產業高質量發展局面。
三是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的手段,從宏觀層面制定新型能源體系發展規劃,并建立健全政策機制和法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依托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提高能源資源配置的效率。
四是加強國際合作交流。遵循互利共贏原則深化國際能源合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發力,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推動國際新型能源技術研發和能源綠色協作,開拓開放共贏的能源國際合作新局面。(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
探析能源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徐耀強
培育、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生產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深入研究、探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是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并促使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發展內生動力
新質生產力的“新”源自科技創新,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和內生動力的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要著力打造“一體兩翼”新格局。“一體”指的是科技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創新,而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這些重大的科技創新有望開辟全新的產業領域,并使既有產業領域在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兩翼”分別指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沿著創新鏈,集成人才鏈、資金鏈,布置產業鏈、打造價值鏈。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如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未來產業是已經出現產品原型,但尚未進入產業化階段的產業,但通過提前謀劃布局前沿技術研發和工程化轉化,在未來可以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如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
科技創新的本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進而推動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由此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速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與發展。這種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表現在,它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
數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重要支撐
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新質生產力是繼土地生產力、勞動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之后的又一生產力樣態,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為支撐,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的現代新型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處于重要突破關口,并日益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憑借完備的產業體系、海量的數據資源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等優勢,我國在大數據、元宇宙、機器人、6G、算力等新技術方面取得先機,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構筑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速重塑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正在成為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數據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算力則是激發數據要素潛能的新型生產力。新一輪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數字化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日益凸顯。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推動生產力躍遷升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
綠色運營:新質生產力發展基本形態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綠色電力和綠證交易快速增長。加快布局綠電建設、綠證交易和碳市場業務是電力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當務之急。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最富前景的發展領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作者單位: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中心)
從電力數據看新質生產力
蘇步蕓 董楠 梁宇 劉展志
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等熱詞受到廣泛關注,也代表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風向。“十四五”以來,我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質生產力逐步形成,綠色發展動能澎湃,新型消費活躍,給用電增長注入新動能。作為宏觀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溫度計”,電力數據可以感知經濟運行狀況與結構變化,為轉型發展賦能注智。
從電力數據看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重要手段,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相關行業用電高速增長。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2.64%,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十四五”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用電量年均增速分別為10.2%、12.7%;代表新質生產力產業基礎的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年均增速達9.7%,高于第二產業用電量年均增速3.8個百分點,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貢獻率達14.4%,其中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用電量增速接近50%,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形成明顯優勢;數字產業用電量年均增速為10.6%,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增速為8.6%,5G基站、數據中心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快速發展,數實融合全面深化,更高技術含量的新型生產工具不斷催生。
從電力數據看綠色低碳發展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十四五”以來,新能源開發利用、行業電能替代在我國加速推進,綠色發展的實踐成果不斷展現在電力數據中。截至2023年底,我國并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裝機規模達到10.5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比重為36%,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從用電量數據來看,2023年我國綠色產業典型代表行業用電量合計2879億千瓦時,“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20.7%,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貢獻率達7.2%;其中,風能原動設備制造和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用電量從60億千瓦時增長至405億千瓦時,年均增速近90%,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電氣化鐵路、港口岸電及充換電服務業年用電量從813億千瓦時增長至1504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2.8%,綠色出行逐步成為共識。
從電力數據看消費增長新動力
自2015年起,《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等政策文件相繼印發,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2023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2.5%,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更加顯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優化消費環境,開展“消費促進年”活動,實施“放心消費行動”。
新質生產力以新供給與新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落腳點,通過以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新型供給手段催生和創造新需求,帶動相關消費行業用電快速增長。2020~2023年,我國與數字消費相關的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用電量年均增速11.5%,反映以網絡購物、網絡直播等為代表的消費新業態日益普及;與文娛旅游、體育賽事相關的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用電量增速分別為17.1%、13.3%、14.7%,與健康消費相關的醫藥制造業用電量增長10.1%;與綠色消費相關的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增速達66.1%,不斷改變的生活方式激活龐大的新型消費市場。(作者單位: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