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8-07 10:08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青年學者、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驚柱
王睿佳
人民幣國際化對當前能源轉型發展有何影響?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起到怎樣的作用?對此,中能傳媒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青年學者、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驚柱。
中能傳媒:人民幣國際化對大宗能源貿易有何影響?
袁驚柱:人民幣國際化根據發展程度不同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達到一定的比重。二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主要投資工具。三是人民幣成為世界多數國家的儲備貨幣。
目前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的功能都存在,但對大宗能源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結算貨幣層面,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民幣直接作為大宗能源貿易的國際支付手段,可以為企業發展進出口貿易和投資提供便利,減少現金流量,提高支付效率;二是可以影響石油價格,削弱石油貿易結算的美元效應;三是可以為企業降低利率風險,避免企業遭受貨幣兌換的經濟損失。
當然,我們還要注意,中央銀行對大宗能源貿易指導調控的難度將會加大,貨幣政策的指向性可能會被削弱。同時我國的大宗能源貿易受他國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競爭影響會變大,來自操縱的匯率沖擊的風險會升高。
中能傳媒: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從能源領域來看哪些產業是重點?
袁驚柱:從中短期來看,化石能源仍將是全球的主體能源,因而中國同俄羅斯、中東等油氣豐裕國家或地區的油氣貿易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圍繞油氣全產業鏈的國際合作仍將是重點領域,如油氣的勘探開發、油氣煉化、油氣的清潔低碳高效利用、高端石化等產業。
從長期來看,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全球主要國家已經達成了碳中和共識。中國作為新能源發展規模和技術領先的國家,正在為應對全球氣候挑戰貢獻力量,加大與其他國家在能源轉型上的合作,促進全球主體能源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將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新能源合作上提供結算便利。因此,光伏發電、風電、特高壓、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等產業將成為未來的發展重點。
中能傳媒: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能否介紹一下能源領域都有哪些綠色金融產品?其前景如何?
袁驚柱: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能源領域圍繞綠色低碳轉型的碳金融和新能源金融等綠色金融產品將得到快速發展。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中國積極主動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健全碳金融標準體系,制定和發布碳金融產品行業標準(JR/T 0244-2022),有序發展碳市場融資工具、交易工具和支持工具,支持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借貸、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發展,促進實體經濟低碳轉型。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有利于中外加強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合作,通過碳金融產品的交易對國際貿易產品中的碳排放進行合理定價,從而有效降低碳排放。
目前,在新能源發展普遍存在負債率偏高、融資工具單一、投融資結構不匹配等問題的情況下,“新能源+綠色金融”模式的新能源金融產品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金融機構根據新能源企業或項目的融資需求,組合運用債券、股權、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通過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市場化債轉股等新能源金融產品提供服務,支持新能源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從而促進新能源行業更高質量發展。中國在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新能源金融的發展前景廣闊。
中能傳媒: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起到怎樣的作用?
袁驚柱:當前,影響能源安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大國競爭與相互博弈的廣度和深度均增大,地緣政治風險和金融風險顯著上升。2022年,美聯儲貨幣政策“急轉彎”,通過激進加息抑制通脹,對新興市場產生多重溢出效應,增加了全球金融風險,使得國際貨幣格局系統性缺陷深度暴露。在這種背景下,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增加本幣使用,既是出于中國的發展安全考量,也符合當前國際貨幣格局調整的要求。
從歷史經驗看,主權貨幣的國際化是影響一個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今,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使用人民幣結算有利于中國進口煤炭、油氣等能源產品,削弱能源貿易結算的美元效應,降低利率風險,保障傳統能源供給安全。
同時,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利于中國新能源產業加強國際合作,鞏固提升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優勢,從而更好地保障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的發展安全。
中能傳媒:面對新的國際貨幣競爭格局,在能源領域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持續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和融資中的使用?
袁驚柱:在發達經濟體無限量寬對國際儲備體系與全球資產價值產生巨大沖擊的背景下,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愈發凸顯,全球市場試圖尋找維系全球貨幣體系新的錨貨幣。
目前,人民幣雖然已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籃子,但要發展成為國際貨幣仍有較長的路要走。歷史上美元替代英鎊成為世界儲備貨幣,除了二戰后美國綜合實力迅速上升的因素外,石油替代煤炭成為國際能源市場的核心也提供了強大助力。美元依靠石油交易結算貨幣的地位,使“石油—美元”逐漸替代了“煤炭—英鎊”,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當前沙伊“和解”導致中東政治格局變化,進而引發能源市場貿易格局變化。中國應抓住機遇,爭取在傳統能源結算領域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適時擴大人民幣能源結算的使用范圍,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同時,應該合理利用自身巨大的能源需求以及在低碳領域先進的技術優勢,與中東國家、俄羅斯、巴西等廣泛開展新能源合作,完善“新能源—人民幣”的金融市場體系。逐步構建涉及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各種投資者等參與主體,使用期貨、期權等金融工具,參與包括碳排放交易、新能源技術輸出、新能源融資等新能源交易的有機整體。
中能傳媒:能源領域的發展對人民幣國際化有何積極影響?
袁驚柱:隨著能源技術的進步與能源貿易的深化,人民幣在未來作為國際能源市場結算貨幣的廣泛度會持續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認可度會持續穩步增強。
一方面,能源技術的進步能夠提升能源自主創新能力,保障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自主可控,持續增強能源安全水平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信用和信心支撐。
另一方面,能源貿易的深化不僅有利于油氣等化石能源豐裕國家加大與中國以人民幣支付的交易規模,而且在新能源合作方面的巨大機遇將給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提供重要的載體。同時,碳金融、新能源金融等能源金融的發展將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可行路徑。
責任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