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7-31 09:39
供需緊平衡 須協同發力應對
——中電聯有關負責人解讀電力數據及行業熱點問題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蘇偉
7月25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召開上半年電力供需形勢新聞發布會,中電聯秘書長郝英杰向媒體發布了《2023年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中電聯統計與數據中心主任王益烜、副主任蔣德斌,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韓放、張晶杰就部分媒體關心的電力數據及行業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解讀。
夏季最高負荷預計顯增
用電量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今年上半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0%,增速比2022年上半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王益烜認為,數據從電力消費角度反映出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總體恢復向好的勢頭。一、二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3.6%和6.4%,電力消費增速變化趨勢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變化趨勢總體一致。
數據顯示,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第一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速達到12.1%,用電量增速明顯高于增加值增速,反映出農業生產、鄉村產業各領域電氣化改造在持續推進。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4.3%,用電量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制造業中,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上半年用電量同比增長8.1%,超過制造業整體增長水平3.8個百分點,反映出當前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繼續推進。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6.7個百分點,反映出當前服務業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較快增長勢頭。
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夏季氣溫、上年基數等因素,根據不同預測方法并結合專家的預判,中電聯預計今年下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7%。
用電負荷方面,國民經濟恢復向好疊加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中電聯預計,夏季全國最高用電負荷比2022年增加8000萬千瓦至1億千瓦。電力供應方面,實際增加的穩定有效供應能力低于用電負荷增加量,此外,降水、風光資源、燃料供應等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從供需平衡看,在來水、燃料供應和機組運行總體正常情況下,預計2023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其中,華東、華中、南方區域高峰時段電力供需形勢偏緊,華北、東北、西北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煤電企業尚未實現“扭虧為盈”
今年上半年,在國家保供穩價及一系列煤電企業紓困支持政策持續發力下,煤電企業大面積大幅虧損的局面有所緩和。一方面,今年以來電煤市場現貨價格波動下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電廠燃料成本。另一方面,燃煤發電上網電價政策持續發力,煤電價格全部由市場形成,2023年度中長期合同普遍較當地燃煤基準價上浮20%,而電力中長期合同占交易電量的90%以上,發揮了市場在保供穩價方面的作用。
但數據顯示,煤電企業經營情況尚未實現“扭虧為盈”,大型發電集團煤電虧損面仍達到50%左右,部分大型發電集團仍整體虧損。
對此,韓放認為,一是由于當前電廠燃料供應以長協煤為主,而長協煤的定價機制決定了長協價格受市場價格影響的關聯程度不高。韓放以北方港下水煤為例進行了進一步解釋:6月份全國下水煤長協平倉價為709元/噸,僅環比5月份減少10元/噸。而對應的現貨市場價格,5月31日比4月30日下降了179元/噸。二是當前市場現貨價格仍高于火電企業承受能力,且7月份以來,市場價格再次波動上漲,已接近6月初水平。三是煤機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政策執行落實還有空間,尤其在“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的落實上,各地執行不到位的情況較普遍。
張晶杰認為,盡管煤電企業經營情況尚未實現“扭虧為盈”,電力企業存煤整體充足,對迎峰度夏電力供應形成較強的支撐和保障。電力行業燃料統計口徑電廠日均入廠煤量同比增長12.2%,煤炭庫存基本處于近年高位。截至7月20日,中電聯燃料統計口徑內燃煤電廠煤炭庫存1.1億噸,同比增長2241萬噸,為近4年以來最高,平均可用天數21天,為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打下了堅實基礎。但近幾年電煤供應質量持續下降,電廠耗煤量增速持續高于發電量增速,電廠存煤熱值低、結構差的問題普遍存在,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火電機組出力,值得關注。
迎峰度夏供需兩側協同發力
今年以來,受厄爾尼諾效應影響,極端天氣呈多發趨勢,6月下旬以來京津冀多地氣溫屢破歷史極限值。根據氣象預報,迎峰度夏期間,華東、華中、南方等地還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推高用電需求,部分地區電力供應緊張。
蔣德斌認為,應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進一步挖潛,以保障用電高峰期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在供給側,一是發電集團千方百計抓資源保供應,年度長協合同簽訂實現全覆蓋,狠抓長協履約兌現,履約率不足部分采購市場現貨補充,同時加大進口煤采購。二是加強發電機組設備運維管理,持續降低煤電機組的非計劃停運和受阻率,使發電能力穩步提升。三是充分發揮大電網“中長期為基礎、現貨余缺互濟”的優化資源配置能力,實現電力平穩運行。
在需求側,特別是用能高峰時段,電力行業應堅持實施需求響應優先、有序用電保底、節約用電助力,做好電力負荷削峰填谷。目前,全國二十多個省份出臺了需求響應政策,為度夏期間的負荷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撐。在市場機制方面,電力行業也在進一步完善居民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加大推廣范圍及執行比例,引導用戶錯峰用電。此外,浙江、江蘇等省份持續探索和創新電力需求側管理,在商業樓宇空調、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充電樁和大數據中心等領域開展以柔性調節為主導的實時需求響應能力建設。還有地方利用“大云物移智鏈”等數字技術提升電網運行水平,挖掘分布式能源、微電網、電動汽車等新業態的保供作用。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