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7-27 10:23
張厚和
近年來,氣溫對用電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我國電力負荷“冬夏”雙高峰特征日趨明顯,部分省份夏季降溫負荷占最高用電負荷比重達到40%~50%。當前,高溫熱浪正席卷我國,今夏以來的全國平均高溫(日最高溫≥35攝氏度)日數跟往年同期相比偏多1.4天。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地高溫日數累計達5~15天,廣西西部、云南東部、新疆中部已達15天以上。高溫之下,電力如何“迎峰度夏”?
現狀分析
氣溫、經濟雙回暖,全行業用電需求增長。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6月全社會用電量為77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工業、制造業、居民生活用電同比增長2.2%~3.6%不等。25個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實現正增長,包括北京、廣東、內蒙古在內的7個省份增速超過10%。入夏以來,北京電網負荷逐步增長,較去年同期增長約30%;6月24日,華北電網最大用電負荷達2.82億千瓦,創今年入夏以來負荷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5.3%;7月10日,南方電網最高電力負荷達2.26億千瓦,創歷史新高,比去年最高負荷增加300萬千瓦。
電力供應總體有保障,重點發電機組出力不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全國火力絕對發電量為52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2%。全國燃煤電廠煤炭庫存1.2億噸,同比增長2444萬噸。全國水力絕對發電量同比下降33.9%,水電大省(四川、云南、貴州三地)5月水電發電量同比降幅分別為24.4%、41.9%和62.6%。風力、太陽能發電量分別同比下降1.8%、增長8.8%。整體看,煤電機組發揮支撐作用,承擔電力供應基本盤,水電機組出力不足,發電量顯著減少,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充分發揮補充作用。
迎峰度夏“尖峰”時刻,能源央企多措并舉。隨著迎峰度夏進入“尖峰”時刻,能源企業如何有效應對持續增加的用電需求?發電企業開足馬力增加供應,應發盡發、多發滿發;電網企業加強調度、加大電網投資力度和重大工程建設。上半年,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投資3319億元,同比增長53.8%,全國電網工程投資同比增長7.8%。迎峰度夏期間,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全力推進239項重點電網工程,深挖特高壓直流等跨區跨省通道送電潛力。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新建輸電線路1207千米、新增變電容量1333萬千伏安,與五省區達成高峰時段日內峰谷互濟合作協議,一定程度上緩解高峰時段供電壓力。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加強電網運行監控,按照制定的168項電網方式調整措施,實時優化電網運行方式。
煤炭、石油石化央企增加煤、氣等儲備,著力提高電煤和天然氣供應能力。以中國海油為例,作為海南省清潔能源供應排頭兵,承擔著全島90%以上的天然氣供應。今年入夏以來,中海石油氣電有限責任公司海南分公司充分發揮全產業鏈協同優勢,靈活應對迎峰度夏保供工作,協調海上氣田加大生產力度的同時加緊LNG(液化天然氣)資源協調,5月上旬提前完成原本月底才能抵港的滿載6.77萬噸LNG運輸船靠泊卸載。至此,中海石油氣電有限責任公司在海南LNG保稅罐庫存近9萬噸,為當地迎峰度夏添足“底氣”。
形勢預測
電力消費預測。宏觀經濟、外貿出口和氣候是影響電力消費的主要因素。隨著工業生產恢復至常態化水平、外貿投資緩中走穩,加之罕見的高溫天氣,預計2023年下半年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隨之也將帶旺電力消費。根據2022年全年電力消費趨勢預測,2023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可能將超過9萬億千瓦時,比2022年增長6%左右。結合2023年1~6月用電量趨勢和持續高溫預警,預測8月用電量將持續增加,再創歷史新高。
電力供應預測。今年以來,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統籌下,電力系統持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重大水電項目和抽水蓄能建設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按此趨勢,預計2023年新投產的總發電裝機以及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再創新高。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測,2023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28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50%。分類型看,太陽能發電及風電裝機規模將同比增長15%~25%,水電裝機規模同比增幅2.4%,核電和生物質裝機規模平均增長5%左右。煤電仍是當前我國電力供應的最主要電源,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火電占比將進一步下降。
電力供需形勢分析。受極端天氣、工業、經濟及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等多種因素交織疊加影響,給電力供需形勢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綜合考慮新投產裝機容量、跨省跨區電力交換、備用電力等因素,結合2022年電力供需關系變化規律,預計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呈緊平衡狀態。南方、華東、華中等地區電力供需形勢偏緊,用電高峰時段可能存在電力缺口;而東北、華北、西北等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具體來看,煤電作為我國發電支柱性能源,整體將呈現供需平衡的態勢。隨著近期電煤價格逐漸回歸合理區間,再加上國內產量的提高、進口零關稅政策的延續及中澳關系的改善等原因,煤炭庫存將維持高位,預計今年煤炭市場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但考慮到經濟修復力度和節奏的不確定性、氣候尚難判斷等因素,加之煤電建設積極性仍存在不足,部分新增規劃煤電項目尚未落實,電力保障基礎仍不牢固。
作為能源轉型最佳“過渡能源”,天然氣發電投資處于加速增長時期。受國家政策扶持,我國氣電裝機規模第一大省——廣東省在“十四五”期間規劃的新增氣電裝機容量高達3600萬千瓦。但考慮到我國資源基礎薄弱,氣價偏高、氣源供應不穩定、燃氣輪機等核心技術尚未完全掌握等因素,氣電作為調峰發電的主力,靈活性調節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的持續增長,其在迎峰度夏保障能源供應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明顯。截至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3.1億千瓦,占近一半席位。其中,水電表現欠佳,眼下長江流域雖已全面進入主汛期,但水電發電量情況并沒有好轉,反而同比降幅持續擴大。相反,太陽能、風力發電表現出色,預計發電裝機規模有望達9.2億千瓦,將成為穩住今夏能源供應“大盤”的主力軍。但整體來說,新能源發電主要“靠天吃飯”,且新增電源投產速度遠低于用電需求增速,其電力供需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工作建議
供給方面。一是全力保障煤炭穩定供應,發揮好煤電兜底保供作用。繼續加大優質產能釋放力度,加快推進2023年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工作及新核增產能各環節相關手續辦理,同時加大對電煤市場的價格監管,科學設置燃料成本與煤電基準價聯動機制,放寬煤電中長期交易價格浮動范圍,及時反映和疏導燃料成本變化。二是持續優化調整電力供應結構,發揮煤電與氣電、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性互補優勢,實現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電力供給。特別是要加強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的統籌規劃,在國家層面明確分省新能源規劃目標,引導各地合理優化裝機規模、布局和時序,實現各專項規劃、國家和各省規劃間橫向協同、上下銜接。協調推進新能源開發與配套網源建設,確保新能源能并能發,保障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實現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
需求方面。為有效降低高峰電力需求,緩解電力供應缺口,建議加大電力需求側管理,合理引導電力消費,通過錯峰避峰用電、自建儲能等措施全力保障生產。從多方面挖掘需求側響應潛力,推動“源隨荷動”向“源荷互動”轉變。探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和補償長效機制,通過響應補償的方式鼓勵用電側主動降低負荷并以替代強制限電,運用市場化機制充分調動需求側資源參與削峰填谷、調節電力供需。
(作者系中海油研究總院規劃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楊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