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7-11 11:07
海上風電“大”時代要練好“慢”功夫
——第八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觀察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日前,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平潭完成吊裝,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大容量機組裝備制造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海上風電“跑步”入場大風機時代,對行業發展、產業鏈上下游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在火熱的海上風電“藍海”下,如何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迎接平價、凸顯價值?
在日前召開的第八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記者注意到,呼吁行業理性發展的聲音漸強,在海上風電“大”時代還要練好“慢”功夫。
堅持長期主義 做“大”更要做強
技術創新助推海上風機進入“大”時代。
看向國際,14~15兆瓦風機在歐洲逐步成為主流機型,深遠海布局、機組大型化已是海上風電的未來發展趨勢。
著眼國內,16兆瓦機組吊裝完成,18兆瓦海上機型陸續推出,我國海上風電布局也從近淺海逐步向深遠海挺進,在關鍵技術、制造能力、應用領域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
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海上風電回顧與展望2023》報告顯示,到2022年底,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505萬千瓦,占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
做“大”的進程中,何以做強?
第八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提高我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競爭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與會各方討論的焦點議題之一。
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呼吁要理性看待海上風電進入“大”時代。“大兆瓦、深遠海對海上風機的可靠性要求更加嚴苛,需要產業鏈各環節堅持‘長期主義’。”田慶軍認為,整機商要加強基礎研究、用技術創新解決成本、性能、質量的不可能三角,開發商要充分考慮風電場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給技術創新更多的驗證時間。
全球風能理事會戰略總監趙鋒認為,目前很多大型機組的樣機處于測試過程中,未來的產品穩定和可靠性非常值得行業關注。通過推出新機型來降本的同時,一定要考慮產業鏈配套和未來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采訪中提出建議,希望國家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聯動機制,協作進行整體規劃,加快出臺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管理政策,為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建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技術不是機組大型化的難題,目前整機技術已趨于成熟。海上風電還需要長期穩定的市場來支持。”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市場總監張海亞認為。
在第八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向海而興:海上風電發展之路”論壇對話中,多名行業專家一致認為,做好風電行業不能只圖速度,海上風電發展需堅持長期主義,整個行業的心態應慢下來。
迎接平價時代 降本、提質、增效一個都不能少
風電平價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風電并網電價要實現與火電齊平。
規模化開發是加快平價上網的現實途徑。自 2021年底,國內多個海上風電項目迎來集中并網,基地化發展已讓項目單位千瓦的造價成本顯著下降。同時,在風電機組大型化的優勢助推下,海上風電降本增效實現加速度。
“海上風電經過20年發展,越來越高效的產業鏈協同,有效降低了海上風電開發成本。”中國職工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電力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畢亞雄認為,降低海上風電建設運營成本,將會促進海上風電高速發展。
“優化開發,進一步降低海上風電造價,規范競爭秩序,這一切還需全產業鏈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鐘俊表示,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風電機組國產化率基本達到100%,造價下降后將帶來更強的競爭優勢。
當前,海上風電降本增效浪潮愈演愈烈,但產業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風電機組在經濟性、技術先進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在單位千瓦成本激烈競爭的壓迫下,如何在保持性能和質量的同時確保低成本優勢?
機組研發水平、整機產品迭代是實現海上風電降本增效的一個重要維度。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大容量機組一體化設計等,有效促進了海上風電降本提質。
“系統競爭力、技術競爭力、供應鏈競爭力是真正驅動風電機組設計最優的關鍵要素。”遠景能源首席技術官李磊博士認為,當前競爭環境下實現性能、質量、成本的綜合最優,需要提升對各個部件的核心技術洞察力,掌握設計、模型仿真、測試等各個環節并對歷史運行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同時,需要在基礎材料和加工工藝方面深入研究并形成突破。
風電建設運營與管理、風電試驗場及產業基地建設,是風電降本增效的另一維度。全方位著眼規劃,更有益于海上風電產業良性發展。
“海上風電降本增效不應只關注提高發電量或前期投資,而應從風電機組設計、優化、施工、運維,對風電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考核,推進全方位的工作。”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上事業部副總經理黃軒表示。
多家風機制造企業代表一致表示,作為海上風電整機廠家,不應只考慮降本增效,更應關注提質增效。從開發企業角度來看,在質量管理體系上,海上風電產業鏈條化流程要求越來越嚴格。為了搶占市場,忽略任何環節的質量問題都將得不償失。降本增效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行業穩步推進。
海上風電+產業融合 提供綠電消納新思路
作為我國新能源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電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
“風電+牧場”“風電+氫能”“風電+儲能”“風光水火儲一體化”“風電+鄉村振興”等綜合能源融合發展在推動地區能源低碳轉型中意義重大。
中國海上風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正在迎來產業模式的關鍵轉折期。隨著風電技術的日趨成熟,如何實現海洋綜合能源的融合發展,正成為海上風電發展中面臨的新課題。
“近海海上風電度電成本已全面低于燃煤電價,‘海上風電+’成為開發新趨勢。”田慶軍表示,綠電消納能力決定著新能源開發的規模和進度。
“促進海上風電發展需要整個供應鏈體系做好協同,推動立體融合開發,包括在深遠海布局嘗試風電制氫、海洋牧場等。”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副總裁葉凡說。
據了解,海上風電與海洋養殖的融合模式目前已從試點步入規模化建設階段,“風電+海上牧場”頗受關注。“人工魚礁效應,創造了藻類和底棲生物棲息地,吸引了新的魚類和更多的哺乳動物。”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劉迎陸認為,海風電場對海洋生物具有積極作用。
海上風電產業融合需要開辟新視野。金風科技董事長助理兼市場總監侯玉菡談道,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需要全面協同、融合發展,為海上風電找到更多的市場和應用場景。
從唐山的綠氫冶煉、氫燃料重卡替代,到海南的零碳生物合成等新興業態,都給海上風電消納提供了新思路。記者了解到,以唐山為代表的沿海城市,正通過建立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零碳園區,因地制宜與當地產業結合,有望以綠色電力撬動綠色工業革命、帶動全產業逐步脫碳,成為零碳新工業體系的新引擎。
責任編輯:張棟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