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 時間:2023-08-28 09:57
8月23日記者獲悉,坐落在遼河油田的國家能源稠(重)油開采研發中心,近日成功開展首個熱采稠油轉化學驅降黏開發二維模擬實驗,證明了原油黏度達700毫帕·秒的稠油化學驅降黏開采的有效性,向著稠油熱采轉冷采的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遼河油田稠油儲量規模龐大。一般黏度大于200毫帕·秒的稠油,在二次采油補能時都需要采用熱采開發方式;小于此黏度的稠油,采用注水開發方式。目前,兩種開采方式的比例約為15:85。據測算,熱采一噸稠油,要比冷采多消耗天然氣近220立方米,增加碳排放370公斤。傳統的稠油熱采方式已經不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降碳減排,科研人員積極探索稠油“熱力+”、稠油冷采等新一代稠油綠色低碳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術,推動稠油開發方式轉變。
今年7月,科研人員在海1塊實現了黏度小于200毫帕·秒的注水開發稠油轉化學驅開發。與海1塊相比,這次實驗采取的樣品來自千22塊,原油黏度、密度更大,地層溫度更高,在常溫下幾乎不流動。此前,千22塊采用注蒸汽吞吐開發,轉為化學驅冷采難度更大。
為填補熱采稠油轉換化學驅技術空白,國家能源稠(重)油開采研發中心制定了4條稠油轉型開發技術路線,規劃稠油化學降黏劑驅替等27組實驗,并選定千22塊為目標區塊,在試驗室首次開展了普通稠油化學驅降黏二維模擬實驗,為現場應用提供依據。
實驗中,科研人員反復優選化學降黏劑,充分考慮熱采轉冷采模型適應性問題,全方位精細改造實驗模型,確保實驗成功進行。開展實驗時,項目組成員連續5天采用倒班方式跟蹤實驗進展,順利完成了本次實驗并達到預期效果。
經實驗發現,單一降黏試劑驅替效果不明顯,聚表復合驅油體系對原油乳化作用明顯,可有效降低黏度,提高流動性,擴大波及效率,驅油效率較空白水驅提高20%以上,多劑復合實現了“1+1>2”的效果。
下一步,在此次實驗的基礎上,技術人員將持續深化稠油致黏關鍵因素與高效降黏配方體系研究,力爭將化學降黏復合驅實施黏度突破1000毫帕·秒,采收率提高8%以上,實現“以劑代汽”技術突破,解決稠油熱采高能耗、高碳排等問題。(羅前彬 付鈺 張銘)
責任編輯:楊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