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報》 時間:2023-07-21 17:30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可以將各國自身的優勢轉化為各國共同發展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與會專家普遍認為,10年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大批能源合作項目落地生根,為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司長魏曉威表示,10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政策溝通,凝聚能源發展的更多共識;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全球能源安全穩定;持續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升級,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發展。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楊正位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凝聚了新的共識,催生了新的貿易格局。2013年到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2.07萬億美元,年均增長8%。同時,我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源進口量也在不斷增加,其中原油進口占比近八成。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社會司司長歐曉理表示,10年來,在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領域不斷拓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亮點紛呈。具體來說,“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頂層設計順利完成,政策溝通進展順利,一批重大項目穩步推進,特別是清潔能源產業貿易合作積極推進。
魏曉威建議,要聚焦進一步保障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全面推進促進共贏的務實合作,深化拓展全球能源伙伴關系。她建議,持續健全完善機制建設,打造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持續加強清潔能源合作,打造綠色繁榮的伙伴關系;持續強化安全風險防控,打造穩定可靠的伙伴關系;持續強化創新驅動,打造創新共享的伙伴關系。
如何擴大“一帶一路”經貿及能源合作?楊正位建議,鞏固經貿合作的基本盤,形成油氣進口多元化的格局,加強綠色能源合作,提升能源穩定供應能力。
如何在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礎上,推動能源國際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歐曉理認為,要開展多元化合作,努力拓展合作區域;要堅持綠色發展合作理念,有序推進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要加強第三方合作,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國家形象。
多維度加強“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建設
關于如何加強“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建設,與會專家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給出了答案。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鈞指出,地緣政治、能源轉型對全球能源形勢和能源合作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能源貿易重心東移,美國和歐洲能源合作加強,中國與中東、中亞的能源合作加強。同時,歐盟正在加大清潔能源轉型力度,歐美顯著加大對本土清潔能源制造業的投資。他表示,非洲是“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重點地域,不僅油氣資源豐富,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也非常豐富。非洲有發展清潔能源的強大需求和動力,但由于資金短缺等問題,其發展仍然受到制約。中國應增加對非洲清潔能源的投資,發揮資金、技術和設備方面的優勢。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介紹了中國石油構建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的實踐。他表示,在能源合作中,中國石油逐步構建“溝通訴求、協調行為、求同存異、化解風險”的“三聯”管理機制(聯管會、聯協會、聯誼會),打造公司與政府、合作伙伴以及社區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保障油氣合作項目平穩建設和運營,有效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例如,在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中,中國石油提出“分段分國建設和運營”模式,創建“四國八方跨國運行協調機制”。
就加強“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建設,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海外利益研究中心副主任趙磊建議,要推動構建能源投資與產能合作機制、能源科技創新合作機制,加強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共同提高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項目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數字化水平,提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性。企業要強化創新合作以應對全球能源轉型挑戰。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所所長陳建奇指出,要用國際金融治理創新助力“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建設。具體而言,要創新國際金融投資治理機制,推動“一帶一路”能源轉型投資增長;發展碳金融交易市場,強化“一帶一路”能源轉型合作;培育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引領“一帶一路”能源技術創新合作;強化“一帶一路”金融監管合作,防范能源轉型的金融風險。
“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當前,加快實現碳中和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低碳能源投資已超過傳統能源。這將幫助這些國家加快能源轉型、實現碳中和,也將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中國石油國際部副總經理李強分享了中國石油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案例。他表示,中國石油以天然氣合作和跨境管道重大項目為抓手,提升清潔能源綜合供應及抗風險能力。中國石油堅持在“一帶一路”項目中把節能減排和生產經營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打造一座座綠色井場、煉廠;在“一帶一路”國家積極布局地熱、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太陽能和風能等業務,推動國際能源合作“向綠而行”;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中堅持做生態自然的全力呵護者,獲得環保獎30余項。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指出,氫能將在未來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新增長點。但氫能產業鏈非常復雜,實現產業化發展尚需時日,需要相關政策、資本和技術支持等共同推動,才能產生巨大價值。同時,隨著“綠電”產量快速增長,部分“綠電”仍不能實現上網,尋找快速消納“綠電”的方法十分必要。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理(副院長)單葆國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高,終端電氣化水平有待提升,碳減排道路上面臨的挑戰仍然巨大。其中大部分國家已設定了碳減排目標,正在積極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新能源發展前景廣闊,這給能源電力合作帶來了機遇。他認為,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能源電力合作的重點方向在于產業整合,形成合力;產金結合,擴展合作內容;硬實力和軟實力并舉,推進轉型升級;加強文化交流,實現民心相通。(李小松)
責任編輯:張棟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