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時間:2024-07-18 11:44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近日發布《服務新能源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國家電網經營區新能源裝機規模再上新臺階,經營區全年新增風光新能源裝機容量2.26億千瓦,新增規模約為2023年底美國新能源累計裝機的80%、德國的1.5倍。電力電量屢創新高,全年新能源發電量達1.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占總發電量的16.9%。
新能源裝機和電量創新高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我國海陸風光資源豐富,可開發潛力巨大。國家深入推進實施“雙碳”和能源轉型戰略,地方政府在規劃、政策、審批等各環節予以大力支持,新能源持續快速增長。另一方面,發電企業開發積極性高,投產進度較快。同時,受光伏組件、風電機組成本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各類企業開發建設積極性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投產規模持續增長。
此外,電網企業積極服務新能源并網和高效利用也是重要原因。“電網公司持續加大各級電網建設,推動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全力服務新能源并網,在新能源持續快速增長情況下,仍然保持了高水平利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展部副主任張全說。
數據顯示,裝機規模大幅增長的同時,去年國家電網經營區新能源利用率達到97.4%,依然保持較高水平。且“十四五”以來,在新能源裝機年均增長24%的同時,連續4年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
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勇表示,過去一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加快推進跨省和省內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設,確保工程盡早投產,發揮作用。推進火電靈活性改造工作,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完善新型儲能調用機制,提升系統調節能力。積極主動服務新能源項目接網,做好各類項目并網服務工作。合理安排運行方式,統籌全網資源,促進新能源大范圍消納。完善市場體系,通過市場機制激發源網荷儲各環節調節能力。
未來,新能源將逐步成為發電裝機主體,電力系統運行特性發生顯著變化,如何統籌好發展中的安全、轉型和經濟問題,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現實挑戰。
從電力消費需求看,“十四五”以來,國家電網經營區最大負荷年均增長約7000萬千瓦,未來電力行業還要承接交通、建筑、工業等領域轉移的能源消耗,用電量仍將剛性增長。
從新能源特性看,新能源“靠天吃飯”,關鍵時刻保供能力仍不足。局部地區新能源建設速度超過消納能力,利用率面臨下滑風險。同時,新能源不提供轉動慣量、電壓支撐,大量替代同步發電機后,系統穩定基礎削弱。系統故障后連鎖脫網風險突出,易引發大范圍連鎖反應。
從系統成本看,西藏水電、沙戈荒外送在自然條件和技術上均進入“無人區”,面臨弱系統新能源基地組網、高海拔建站、多端柔直設計等一系列技術挑戰。隨著新能源占比提高,為消納新能源付出的系統成本將會明顯上升,新能源發電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實現對沖,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
“公司將持續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有效提高電力系統消納能力,服務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張全說,重點是加快新能源配套電網工程建設,確保納入開工投產項目清單的工程按期投產。依托大電網實施跨省跨區輸送、調峰互濟、備用共享,提高電網對高比例新能源的調控能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擴大市場交易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為有效滿足企業采購綠色電力的訴求,支持企業積極應對碳相關國際貿易政策,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將進一步推動綠電綠證市場建設,積極擴大綠電綠證交易規模。
數據顯示,自2021年啟動綠電交易試點以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累計成交綠電1831億千瓦時。2022年啟動綠證交易至今,累計成交綠證8398萬張。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已成為我國綠電綠證交易量最大的交易平臺。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常青介紹,下一步將促進實現綠證全覆蓋,擴大綠電資源供給。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和市場發展需要,修訂綠電交易實施細則;建立綠色電力消費核算機制,向企業數據出具綠色電力消費清單;加快綠色電力標準國內國際體系建設,促進綠電綠證國際互認;推動綠電綠證與碳市場銜接,在碳排放核算中體現綠色電力的碳減排價值。(王軼辰)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