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光伏企業加速“出海”

來源:中國證券報 時間:2024-06-18 10:53

  在光伏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不少企業積極“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場,同時尋找差異化競爭路線。業內人士表示,光伏市場需求趨于平緩,供應鏈競爭加劇,光伏頭部企業應強化差異化競爭能力,同時加快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

  布局海外市場

  光伏產品“出海”依舊是業內關注的熱點。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出海”不局限于已有的馬來西亞、越南及美國市場,在考慮其他“出海”新基地。

  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師趙藝認為,海外市場占全球光伏需求的50%左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去美國建廠,可以享受本地制造激勵等。其風險在于政策法規和營商環境差異,以及海外人員管理和專利布局等。”

  在談及“出海”問題時,協鑫科技聯席首席執行官蘭天石表示,光伏產業全球化才剛剛開始,光伏企業既面臨地緣政治、貿易壁壘等不利因素,也受到國際市場巨大需求、碳關稅等增值因素影響,風險與機遇并存。中國光伏企業要從“走出去”變成“融進去”,在海外市場充分發揮先進技術優勢。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中國光伏產業全面“出海”成為必然。據介紹,去年全球光伏吉瓦級市場國家達到32個,今明兩年將拓展到50多個。“預計三到五年中國光伏行業將完成第一階段的全產業鏈‘出海’,面向美國、歐洲、東南亞、印度、中東、北非、南美等全球重點區域,要合理利用規則,建立全球化運營新優勢。”

  應對行業調整

  SEMI中國光伏標準委員會聯合秘書長呂錦標對記者表示,為應對行業調整,一些光伏企業關掉相對低效的產能,把成本降下來。

  部分光伏企業放緩擴張步伐。TCL中環日前公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方案進行調整,發行總額由不超過138億元調整至不超過49億元。同時,N型TOPCon高效太陽能電池工業4.0智慧工廠項目產能規模由25GW減少為12.5GW,擬投入募集資金降為19億元,總投資額為46.24億元。

  去年4月,TCL中環公告,擬發行不超138億元可轉債方案。其中,N型TOPCon電池項目是重頭戲,擬投入資金103億元,投資總額達到106.65億元。公司彼時稱,募投項目的建設有利于實現光伏產業差異化縱深發展,充分發揮G12戰略產品的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及市場優勢。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TCL中環放緩擴張步伐,有助于減輕整體運營壓力。當前,產業環境已經發生變化,TOPCon技術的先發紅利逐漸減弱。

  TCL中環董事長李東升在年報致辭中提出,展望2024年,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地緣政治形勢復雜,光伏行業中短期仍將處于市場周期底部,供需關系嚴重失衡,產品技術轉型加速,優勝劣汰推動落后產能出清。

  實現供應鏈溯源

  對光伏行業而言,2023年是一個明顯的分界點。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師杜加恩表示,在此之前,光伏行業高速發展,需求急劇上升,企業紛紛擴產等。2024年以來,市場需求趨于平緩,供應鏈競爭加劇態勢明確,相關企業盈利受到明顯影響。

  杜加恩認為,光伏頭部企業應強化差異化競爭能力,尋找短期無法被取代的產品和技術布局路線。

  在第十七屆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大會暨展覽會期間,協鑫集成執行總裁張坤告訴記者,協鑫集成近期將交付具有德國萊茵TüV認證標識的首筆協鑫碳鏈組件訂單,由此通過協鑫碳鏈管理平臺得到業主方進一步認可,增強了組件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

  “我們的組件可以實現供應鏈溯源和碳足跡的可查可信,由此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張坤表示,通過真實可信的溯源數據、科學有效的防偽手段,協鑫碳鏈及其上鏈產品可有效實現從源頭降碳控碳脫碳,并大幅降低生產和運營成本。

  張坤介紹,目前協鑫碳鏈及其產品的開發處于1.0階段,該階段目標是實現鏈上每一個產品的商業化,為碳鏈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帶來溢價;后續的2.0階段,公司將積極參與行業低碳相關標準的編寫、制定,通過數據基礎支持光伏全產業鏈碳減排路徑規劃,并賦能光伏主輔材供應鏈精準降碳,一起推動光伏產業低碳化發展。

  數據顯示,作為組件的上游硅材料供應商,協鑫科技每生產1千克顆粒硅,其碳排放僅為3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相較于西門子法棒狀硅的55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碳排放大幅減少。

  為應對國際貿易新變局,加快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將對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產生長遠影響。今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強調要“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先行先試。選取重點外貿行業開展產品碳足跡試點,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建立產品碳足跡數字化管理系統”。(劉楊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