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3-13 16:02
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于琳娜
長期以來,被稱為煤制烯烴“魔術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致力于能源化工領域應用催化研究與技術開發,為推動我國現代煤化工綠色低碳發展持續貢獻著科研動力。今年全國兩會,連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劉中民帶來了多份與能源、科技創新相關的提案,內容包括推進能源國際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他認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離不開多能融合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中能傳媒:在當前復雜國際形勢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您認為應如何推進能源國際合作?
劉中民:首先是加強能源科技創新國際合作,促進全球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加強能源戰略研究,加強能源基礎研究以及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交叉融合。加強氫能、儲能、核能、智慧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與國外相關優勢單位共建聯合實驗室或研發中心,通過技術合作與經驗借鑒,主動融入全球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網絡,推動我國自主優勢清潔能源技術與產業輸出。
其次是以“一帶一路”為依托,深化能源國際合作。積極發揮“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加強與對接國家和地區在能源各領域的深度合作,開展政策交流與協調、科技創新合作、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等。
此外,還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能源話語體系,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通過優秀學者加入國際組織,持續培育和推動多邊科學計劃等方式,參與構建能源領域國際測算方法和標準的制定,提升我國在能源領域的國際地位。
中能傳媒:您認為應如何探索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方式?
劉中民:習近平總書記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保護和激勵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現在還存在著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現象,科技創新活動還廣泛地存在著難以形成有用成果及成果難以滿足企業需求的問題,因此必須探索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方式。
建立國家級對接平臺,使對接活動“制度化”和“定期化”。堅持常態化原則,政府牽頭持續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進一步打造“創新挑戰賽”“科技成果直通車”等科技成果轉化品牌活動,為企業與科研人員搭建交流對接的橋梁,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實質性產學研合作。
科技成果“清單化”,對接方式“多樣化”,在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同時務求實效性。進一步建立完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跟蹤管理機制,建立科技成果庫,持續跟蹤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科技成果,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流程服務,推動成果轉化。
服務“市場化”,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堅持“市場化”原則,大力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培育壯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一批懂科技、懂技術、懂市場、懂管理的技術轉移經紀人,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市場化、專業化的全方位服務。
中能傳媒:對于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您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突破?
劉中民:當前,我國能源體系仍然存在各能源種類相互獨立,難以跨系統耦合優化等問題。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是傳統化石能源與新型清潔能源此消彼長、互補融合的過程,是一項動態的復雜系統工程,而多能融合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必然路徑。
當前形勢下,必須從“雙碳”、能源革命和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國家目標出發,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以科技創新成果與示范應用促進國家新型能源體系構建。
這需要加強全局性頂層設計,建議依托國家能源委員會設立跨部門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頂層設計特定形式的新型能源體系架構,做好跨部門協調管理。強化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同樣重要,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雙碳”領域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跨領域系統化部署“雙碳”重大科技專項,集合多方面優勢力量和創新要素,加快突破多能融合關鍵技術,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強基礎研究。
此外,還要發揮區域示范的帶動作用。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部署,加快推進在典型區域開展以多能融合為特征的新型能源體系示范,為全國同類型區域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方案和技術融合模式;引導企業、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投入到示范工程建設中,促進大規模、系統性的技術示范落地,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入融合。建設創新引領效應顯著的高水平技術研發平臺,加快引導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向功能社會化、運行規范化、服務專業化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通重大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