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03-13 16:02
四個維度 拓展能源合作新空間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于琳娜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自主開放、合作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高水平開放更有力促改革促發展。
今日之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今日之中國,以更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能源行業的代表委員對能源行業自主開放、更好地“走出去”積極建言獻策,駐華使節們熱切關注中國兩會釋放的積極信號,期待著與中國拓展能源合作新空間。
維護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其中之一就是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共贏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這意味著我們既要在自主中謀求發展,又要在開放中堅持自主。
“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優先領域。”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保障能源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以能源安全新格局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和保障能力建設,必須堅持自主開放發展。”章建華說。
新時代十年,我國能源發展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不斷強化能源供給能力建設,能源自給率長期保持在80%以上,不斷推進能源資源進口多元化,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看向國際,各種因素交織推動國際能源供應格局深刻調整,世界各國都在通過提高能源供應多元化水平、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政策措施,維護本國能源安全。
現階段,煤炭依然是我國能源安全的核心支撐,鋰、鈷、鎳等礦產是新能源核心原材料,礦產資源安全對維護我國能源安全有著重要影響。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圍繞我國礦產資源安全問題提交了提案。他建議深化礦業國際合作,健全供應鏈安全保障體系。“加強與礦產資源供應伙伴的合作,構建自主可控的海外礦產資源運輸體系,實行‘國貨國運’。積極參與國際礦業投資和貿易規則制定,確立與我國地位和經濟實力對等的話語權。”姜耀東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建議,加速推進新能源行業上游布局,加強關鍵礦產資源保障,加快高安全耐低溫固態電池研發,同時為新能源相關企業在全球尋找優質礦山提供資源支持,提升海外項目的投資、建設效率。
增強民營企業“走出去”自信
“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發表重要講話,為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信心和動力。
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有效應對,我國經濟經受住了考驗,彰顯出發展韌性與活力。民營經濟展現了旺盛生命力,不僅在國內穩就業、促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競爭中也大顯身手。在拓展海外市場的浪潮中,能源民企的力量正在崛起。
創新,是能源民企“走出去”的不竭動力。
“唯有創新才能引領時代。”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有感而發,“寧德時代如今擁有世界最全面的電池技術路線布局,以及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商品的最快轉化鏈條,正是不斷創新的結果。”
“做民族品牌,產業的內功顯得非常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源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袁俊洲致力于打造中國高端潤滑油產品。他認為:“要緊緊依靠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使中國制造的品質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品牌才能走得出去、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民族品牌“走出去”,還需要構建全球化的發展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升以光伏企業為例介紹:“中國的光伏企業需要構建全球化的發展能力,從而更好地‘走出去’。全球化是中國制造的戰略發展方向,中國光伏企業要加快完善全球產業布局,從輸出產品轉變為輸出工業能力,推動供應鏈的全球化和海外的本土化經營。”
推動清潔能源合作走深走實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綠色能源成績單引人矚目。
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成就,也獲得了境外機構的認可。根據國際能源署2022年發布的《追蹤清潔能源創新——聚焦中國》報告,中國在很短時間內已經成為能源專利申請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發明者的占比越來越高,尤其在太陽能光伏、電動車技術、照明等領域。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駐華使節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專訪時表示,十分期待與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加強合作,以應對氣候變化這個人類共同的挑戰。
“我們對中國如何推進綠色轉型非常感興趣。”丹麥駐華大使馬磊高度關注中國“十四五”規劃在氣候和能源領域的實施情況,同時他期待著進一步鞏固加強兩國政府間業已成功的能源合作。“從丹麥方面,我們愿意加強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例如通過與中國的生態環境部以及其他國家和國際機構開展能源政策制定的工作,分享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與成果,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信息。”
巴西駐華大使高望對巴西和中國已經取得的能源合作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巴西和中國在能源領域已形成了堅實的合作基礎。”高望表示這種合作是互利的,“未來我們不僅會在石油、天然氣、配電等傳統投資領域繼續合作,在新的領域也有巨大潛力,比如綠色氫、能源儲存、海上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等。”
荷蘭王國駐華大使賀偉民表示,兩國的優勢互補拓展了合作空間:“我們擅長海上風電領域,中國非常擅長生產相關設備,在這一方面我們互相補充,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賀偉民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為兩國提供了更多的能源轉型合作空間。“荷中兩國在能源轉型與合作方面有許多事情要做,例如海上風電、氫能尤其是綠色氫能方面的工作,包括如何實現綠氫儲存和運輸等問題。”
面對氣候變化、水土和空氣污染等全球性挑戰,各國迫切需要實現綠色發展。中國政府在低碳轉型、氣候投融資、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做了長期投入和實質努力。通過國際合作,中國將所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分享給不同國家,惠及更廣大地區民眾,在全球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依托“一帶一路”共謀發展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耕耘,播撒共謀發展的種子;十年生長,結出合作共贏的碩果。十年來,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中國方案,國際影響力和覆蓋面不斷擴大,構筑起連心橋,鋪設好發展路。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截至2022年底,已有15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五年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這樣表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實施一批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項目,對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3.4%,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哈薩克斯坦駐華大使沙赫拉特·努雷舍夫表示,“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印證了該倡議的成功。“哈中兩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除了提升交通物流能力和發展轉運通道,雙方還積極推進能源、工業、農工綜合體以及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出口方面的交流合作。”
能源行業如何依托“一帶一路”共謀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認為,積極發揮“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加強與對接的國家和地區在能源各領域的深度合作,開展政策交流與協調、科技創新合作、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等。“需要探索我國優勢能源技術與成套化裝備及資金沿‘一帶一路’國家的輸出模式。”劉中民說。
“在全球區域本土化背景下,我們將在‘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國別關系優勢地區,優先推進區域本土化舉措落地,在區域本土化進程中依托國內大本營配置全球資源。”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表示。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
廣交朋友、深化合作,“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各國的利益交匯點隨之擴展,中國建設新型國際關系之路越走越寬廣。在新的歷史時期,相同的發展訴求、互補的能源結構讓中國與各國更加緊密地連為一體。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