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2-06-09 14:05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蘇偉
今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同時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規劃》的發布讓原本較熱的氫能產業持續升溫。中能傳媒記者注意到,《規劃》發布后,國家相關部委和多個省(區、市)相繼出臺了指導氫能發展的規劃或指導意見,就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提供創新指引;新成立的氫能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氫能產業協同趨勢漸顯,綠氫產業發展勢頭喜人。
從中央到地方 涉氫政策密集出臺
《規劃》發布后,為有效引導和規范氫能發展,國家層面出臺了多項與氫能相關的政策措施。4月下旬,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突破綠氫規模化應用等關鍵技術,鼓勵石化化工企業因地制宜、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綠氫,推進煉化、煤化工與“綠電”、綠氫等產業耦合示范等。5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公布《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目錄中含多個氫能相關產業。5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組織召開推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座談會第一場“加氫站建設管理運營專題座談會”。會議重點研究了加氫站建設審批、運營管理、安全監管相關政策以及標準規范制定、核心技術裝備創新等情況,并對推動加氫站規范有序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在國家層面緊鑼密鼓對氫能產業進行規范或引導時,我國一些省(區、市)也相繼發布了有關氫能發展的規劃或指導意見。據不完全統計,《規劃》發布后,已有北京、廣東、山東、四川、上海、吉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市正式出臺了氫能相關的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另有一些省份(如福建、重慶)與氫能相關的發展規劃正在征求意見,省級以下城市發布相關規劃的更是不勝枚舉。
上述地方性規劃或指導意見有的關注氫能全產業鏈布局,如《四川省“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提出啟動富余水電制氫與氫能利用產業示范工程,深入推進氫能制造、儲運、應用研究和氫燃料汽車研制。有的側重于氫能裝備,如山東省政府印發的《“十大創新”“十強產業”“十大擴需求”2022年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強鏈補鏈專項行動,緊貼各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聚焦氫能裝備等六大產業鏈。有的側重于氫能利用環節,如《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積極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提出大力推動加氫站建設,2025年前建成投運74座加氫站,形成布局合理、適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的加氫站供給保障體系。
央企加快布局 一波新企業來襲
《規劃》發布之前,在“雙碳”目標下,中央企業發揮各自產業優勢已在氫能產業鏈“各顯神通”。如在制氫設備環節,2021年11月26日,華能集團主導研制的世界單槽產能最大堿性制氫水電解槽在蘇州下線,標志著我國已成功掌握高性能大型電解制氫設備的關鍵技術,向大規模綠氫制備邁出堅實一步。在氫能利用環節,2021年10月29日,全國首臺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從國家電投錦白鐵路大板東站成功駛出,開創了國內氫能機車上線試運行的先例。
《規劃》發布以來,中央企業加快了氫能產業鏈各環節布局。4月13日,中國海油正式成立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立足探索海上風電制氫及儲運一體化等差異化氫能綜合技術,推進油氣產業與新能源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4月22日,中國石油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項目輸氫管道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建成后將為玉門油田16萬千瓦光伏制氫示范項目順利建設奠定基礎。5月26日,中國石油所屬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西安交大—中油國研氫能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揭牌運行,為新能源及氫能裝備研制提供技術支撐。
《規劃》發布以來,一波新的與氫能相關的企業密集誕生。據不完全統計,僅5月份就有多家企業通過成立氫能子公司來擴大氫能產業布局,其中包括寧夏氫能科技合資公司、海島綠能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璞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
在這些新成立的公司中,寧夏氫能科技合資公司可謂雄心勃勃:立足寧夏,共同開發西北五省及其他地區的綠氫項目,推進水電解制氫、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綠氫儲運、加氫站成套設備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廣,打造氫能示范基地。其他一些新成立的企業則在氫能產業鏈各環節各有側重。
氫能全產業鏈均有布局 綠氫跑出加速度
為促進氫能產業發展,各地紛紛出臺氫能補貼政策。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東等20余省(區、市)出臺了氫能補貼政策。這些政策中,要么對加氫站明確給出了補貼金額,要么對燃料電池汽車給出了明確的補貼金額。
從《規劃》發布之前的補貼情況來看,地方政府發展氫能的積極性高漲,但產業發展同質化苗頭有所顯現。《規劃》發布之后,補貼方向已開始向氫能產業鏈的其他方面特別是綠氫產業轉移,比如四川攀枝花市發展和改革委《關于支持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見稿)》就提出,支持制氫產業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制氫企業落地建設,按照不超過項目建成投產后的實際投資總額(不含土地費用)的20%,最高100萬元給予一次性補貼。
仔細分析各個地方出臺的規劃和指導意見特別是支持性政策可以看出,各地在氫能全產業鏈上的布局各有側重,產業協同趨勢漸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綠氫產業發展勢頭喜人。
就綠氫產業而言,因受電解水制氫成本偏高等因素影響,去年綠氫的產量極低。而《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噸/年~20萬噸/年。受到《規劃》“鼓舞”,在已發布氫能有關規劃和指導意見的省(區、市)中有近一半的省(區、市)發布了綠氫項目建設相關規劃;企業方面,國家電投、中石化、中國能建、隆基氫能等企業均在加速布局綠氫項目。
業內認為,隨著綠氫產能規模的不斷增長、電解槽等核心設備成本的持續下降以及光伏電價優勢逐漸凸顯,我國綠氫項目建設將打開新局面。
責任編輯:牛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