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3-21 17:34
胸懷國之大者 干好救援大事
為守護江河安瀾貢獻力量
中國安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陳奕輝
作為我國唯一以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和工程建設為主責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國安能集團(簡稱“中國安能”)始終將自身改革發展融入黨和國家戰略全局中考量,既深耕工程建設勇當生力軍,又為經濟社會穩定保駕護航。轉隸六年來,中國安能在多次重特大應急救援行動中站排頭、當主力,作為“大國頂梁柱”關鍵時刻頂得住,彰顯了央企戰略救援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國安能黨委組織全體干部職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防災減災救災以及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注重發揮自身專長,量身定制特色發展戰略,聚力干好救援大事,奮力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全局中貢獻軍轉央企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
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全局
做黨執政理念的“踐行者”
中國安能由軍轉企履行應急救援職責,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重要使命任務。我們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跨軍地改革重大決策部署,把創新理論與改革實踐緊密結合,把黨中央要求與企業稟賦統籌考量,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企業的主責主業深度融合,在把握全局工作中找定位,在認清軍轉央企使命中明職責。
▲1月7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國家發展改革委緊急下達1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西藏地震災區災后應急恢復。中國安能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派出專業救援力量趕赴災區。圖為1月9日,救援隊為受災群眾緊急搭設救災板房。
深刻領悟統籌發展和安全重要意義,服務國之所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黨的二十大強調,要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將武警部隊擔負民事屬性任務的黃金、森林、水電部隊整體移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并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我們深刻認識到建設非現役專業隊伍、干好應急救援大事,是黨中央對中國安能轉企改革提出的政治要求,是中國安能未來企業發展的總牽引總抓手,必須堅定不移抓好貫徹落實,全力服務國家戰略、發揮專業優勢、彰顯獨特價值,以實際行動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深刻領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干好民之所盼。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根本執政理念。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分布范圍廣、種類多、頻率高、損失大,人民群眾對有力應對自然災害和高效搶險救災有著迫切需求。中國安能由軍轉企,始終堅持轉體制不轉責任、改身份不改初心。在一次次逆險而行的救援戰斗中,中國安能夜以繼日排除險情,爭分奪秒轉移被困群眾,想方設法搶救人民財產,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我們將持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應急救援主責抓得更實,守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忠實履行好中央企業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
▲2024年7月5日下午,湖南岳陽市華容縣團洲鄉團北村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決口,中國安能牽頭組織實施決口封堵工作,創新提出“機械化雙向立堵+船舶水上拋投”的水陸并進封堵戰法,攻克226米超寬決口。
深刻領悟國有資本“三個集中”要求,發揮我之所長。中國安能有70多年治水興電的豐富經驗,有10多年專司應急、完成400余次急難險重任務的實踐優勢。應急管理部發布的“2023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中國安能參與了其中8起救援行動。“三個集中”重要論述將中央企業應急能力核心功能上升到國家戰略,也為中國安能發揮應急救援優勢特長提出更高要求。國務院國資委核定中國安能主責主業為應急救援和工程建設,使我們更加聚焦服務黨和國家戰略大局、干好救援大事。當前,國務院國資委正在以中國安能為綜合平臺加強中央企業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中央企業專業化體系化優勢,以實際行動展現國之重器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
強化創新驅動
完善體系布局加強能力建設
著力打造建救一體的“國家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力量建設,形成長效機制,系統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要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救援隊伍”。轉企前,中國安能是唯一參加了五大跨世紀工程和歷次特大自然災害搶險的工程救援部隊,在治水興電、安瀾江河的同時,也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培養了過硬的應急救援專業能力。將救援力量嵌入工程建設,用市場機制磨煉專業隊伍,建救互促、寓救于建,是中國安能區別于其他工程救援力量的顯著標志。我們以深化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抓手,探索走出了建救一體的特色發展路徑,已經成為我國重大自然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抗洪搶險中專業水準高、實戰能力強、能打硬仗惡仗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安能參建的安徽寧國抽水蓄能項目,是“十四五”重點實施項目,電站為日調節抽水蓄能電站,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年抽水電量16億千瓦時。電站建成投產后,將承擔華東電網電力系統的調峰、填谷、儲能、調頻、調相及緊急事故備用等任務。
探索闖出建救兼長的新模式。工程建設是中國安能的飯碗工程,應急救援是中國安能的價值體現,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中國安能在轉改中,聚焦兩個領域,確立了兩翼齊飛、建救合一的發展模式。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承攬工程項目,轉企后資質實力大幅提升,承攬項目由原來的水電水利為主拓展到八大領域,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行業平均值,主要經濟指標大幅提升,為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依托工程項目組建專業化隊伍,建立工戰轉換機制,平時工程練兵、急時備勤搶險,在承建工程項目的過程中有效提升搶險救援實戰能力。通過深耕應急救援領域展現獨特價值功能,提升“安能救援”品牌影響力,拓寬工程建設市場,聚焦大流域、大梯級、大管線應急綜合保障服務等項目,探索出“工程建設+應急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形成以防災減災救災為核心的全新產業驅動模式。
建立完善反應靈敏的新體系。指揮體系是現代應急管理和工程救援的重要標志,是有力、有序、有效應對突發災害的重要保證。我們繼承和創新搶險組織指揮模式,優化力量機構布局,著力提高應急救援行動組織效率。2019年,中國安能被納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成員單位,掛牌成立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中心,在全國六大區域規劃布局13個工程救援基地或救援隊,深度融入國家應急工作全局。構建重點突出、協同互補的應急力量格局,功能上涵蓋支援防災減災、便于應急搶險、服務國計民生,區域上輻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方向上側重長江全線、西南地質災害多發地、重要地震帶;快速反應上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為依托,著眼快速投送、高效救援;協同上作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有益補充,全力服務和支撐大安全大應急需要。
研發列裝先進適用的新裝備。近年來,我們按照智能化、高效化、協同化的目標,在兼顧機動靈活性、操作簡便性的同時,著力推動常規裝備智能化、大型裝備模塊化、小型裝備便攜化、單一裝備專業化。聯合有關單位,研發升級智能遙控挖掘機、動力舟橋、砂石自動裝袋機,配備列裝大功率龍吸水、全地形車、打樁船等裝備,三維激光掃描儀快速建模、無人機空中偵測、無人測量船精準水下測繪等“高精尖”技術裝備在歷次搶險任務中得到廣泛應用。2021年河南抗洪搶險中,中國安能出動了被網友們親切稱為“救援航母”的應急動力舟橋,5小時內成功轉移1400多名群眾,盡顯中國力量、央企擔當。
▲由中國安能與中船應急聯合研制的水上應急搶險綜合平臺——“打樁船”,該裝備具有裝備機動性強、拼裝速度快、自帶驅動系統等特點,是一款大型水上搶險平臺,可滿足大型裝備在水上搶險作業的需求。在2022年長江防汛搶險綜合演練中首次投入使用。
著力培養本領高強的新隊伍。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近年來,我們著眼于搶險救援打勝仗,按照“以工練兵、以工強能,平急結合、專常兼備”的人才培養思路,完善形成了爆破、測量、搜救、通信等八大門類140余個專業工種,建立涵蓋水利、電力、地質等領域工程救援技術專家庫和多技術工種人才庫。從大中專院校、技工院校以及退役軍人、退出消防員隊伍中招收畢業生和技能人才,為完成各類應急救援急難險重任務提供充足人才支撐。堅持以工代訓、工訓結合的思路,把救援力量嵌入施工隊伍當中,有力推動應急救援與工程建設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軍轉企特色鮮明的應急救援人才隊伍培養路徑。
勇擔職責使命
關鍵時刻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
做履行社會責任的“排頭兵”
每次災害來臨時,中國安能聞災而動、聽令景從,不講條件、不計成本投入應急搶險。轉企以來,我們先后在湖南、江西、四川、重慶、河南、遼寧等21省(市)完成決口封堵、內澇排險、電網搶修、堰塞湖處置等270余起搶險救援任務,在金沙江堰塞湖除險、遼寧繞陽河搶險、湖南洞庭湖團洲垸決口封堵等重大自然災害搶險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24年,出動搶險力量近4萬人次,轉戰17個省、區、市32地。主汛期,幾乎每個受災省份都有中國安能救援力量,參與搶險任務70余起,單次救援持續時間最長達70余天。
全時戰備、未雨綢繆打好主動仗。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始終把“時時備戰、隨時能戰”的戰備標準和“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戰備狀態作為履職盡責的檢驗標尺,立足搶大險、救大災,著眼應對最大險情、最復雜困難局面,強化應急救援力量準備,強化搶險救援行動組織。根據災情態勢動態編制《應對重點方向洪澇災害險情力量抽組方案》,部署人員裝備前往重點地區和部位備勤,配足救援物資裝備,確保有任務早到位、早處置。堅持全集團應急“一盤棋”,立足多線救援態勢、多樣任務需求,加強值班值守和統籌指揮,精準調配專業救援力量參與遂行任務。2024年5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發生泥石流,中國安能預置救援隊伍45分鐘抵達現場開展先期處置。2024年7月,湖南洞庭湖堤壩決口,中國安能先遣組技術專家僅用5個小時便抵達一線。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則發生6.8級地震,24小時內,中國安能從3省(市)5個方向抽調的156名搶險骨干、54臺(套)裝備全部抵達災區。
科學救援、專業排險彰顯硬實力。工程救援技戰法是中國安能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是最能體現不可替代性的“看家本領”和“獨門絕技”。集團成立應急技術研究院,積極開展工程救援理論、技術、應用等研究,系統梳理堵、疏、導、蓄、泄、固、截、擋、排等災害事故救援戰法要則。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往年重特大事故災害戰例復盤推演,加強新配發裝備協同戰術戰法創新研究,承接國家防災救災課題研究和規范編制。在多年實戰探索中,總結形成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工程救援搶險戰法,其中堤壩一次成型封堵、堰塞湖處置、電網快速架設、定向爆破等13類技術戰法國內領先。僅2024年汛期,就主導制定了包括洞庭湖決口封堵在內的“安能方案”32份,創新提出搶險戰法16個、救援技法7項,有力牽引各方力量合力開展救援,展現了中國安能應急救援的專業能力。
攻堅克難、敢打必勝善啃硬骨頭。中國安能救援隊員始終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堅持搶險到哪里、黨旗就飄揚在哪里、黨員就奮戰在哪里。面對各類急難險重任務,有的救援隊伍剛完成任務來不及休整又轉戰下一個任務點,有的分隊同時承擔多個方向任務。在湖南洞庭湖決口封堵等夏季防汛任務中,救援隊員的衣服被汗水雨水濕透了,又被高溫烈日烤干,嗓子喊到嘶啞、手臂曬到脫皮。在福建、廣東等地抗擊臺風內澇排險任務中,救援隊員在比腰還深的積水中連續作業,腳掌泡到發白腫脹潰爛,依然無怨無悔。在甘肅積石山抗震救災等北方冬季任務中,救援隊員穿3層棉衣、用木柴烤火仍凍到感冒發燒,依然堅持不下火線、晝夜鏖戰。同時,中國安能想方設法為參戰救援隊員配齊生活設施、購置生活用品、改善居住環境,組織開展巡診送藥等活動,把組織關懷送到任務一線。
聚焦“兩個途徑”
持續鞏固提升獨具特色核心功能
努力鍛造自然災害工程救援“野戰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謀劃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中國安能轉企改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效,尤其是高效履行應急救援使命得到各方面肯定。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聚焦增強應急救援核心功能、提升自然災害工程救援核心能力,全力以赴做好應急救援的“政治必答題”“使命必答題”“發展必答題”。
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持續強根鑄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我們始終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通過建制度、定標準、嚴考評、真兌現等工作舉措和機制。開展大學習、大普及活動,通過體系化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大黨員干部職工中落地生根。堅持黨的建設與企業深化改革發展同步謀劃、同步開展,把黨組織作用發揮融入中心工作各個環節,探索創建“高質量發展”“高效益經營”“高水平施工”“高效能救援”黨建品牌,推廣黨建與中心“融合八法”,促進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黨建+中心”雙融雙促工作格局。
聚焦戰斗力標準不斷提升核心能力。作為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的國家力量,中國安能專業救援隊伍仍保持準軍事化管理,必須始終把戰斗力這個唯一標準突出出來,持續提升應急救援戰斗力,著力打造央企方陣中的工程救援“野戰軍”。圍繞保持工程救援領域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擴充規模、優化結構,提升重點區域力量覆蓋率,實現能夠同時滿足2~3個方向重特大災害工程救援用兵需求。深化開展應急專業力量與施工技術隊伍同練共建,突出專業技能、工種協作和不同行動的技戰術融合訓練,提高“一專多能”救援能力。加強搶險專業裝備、指揮設備和保障物資儲備,建立專業齊全、規模適度的應急儲備體系,實現快速裝載、快速通行、快速到位、快速救援。圍繞更好發揮應急救援國家隊的功能,按照平急結合、觀照重點、輻射全國,側重重點流域和地質地震災害多發地帶,有效處置水庫大壩損毀、電力中斷、山體滑坡、堤防決口、城市內澇和堰塞湖險情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布局、建強力量、強化國家隊功能。
培育英勇頑強的應急救援戰斗精神。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具有復雜性、危險性、突發性等諸多突出特點,對遂行任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除必備的專業搶險技能外,還要有對黨絕對忠誠、對人民的無私大愛,以及敢戰能勝、連續作戰、不畏艱險、犧牲奉獻的戰斗精神。回顧中國安能轉企以來完成的歷次重大搶險救援戰斗,最具安能特色、起決定性的因素,還是傳承下來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是中國安能70余年改革發展歷史積淀而成的“水電鐵軍精神”。要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傳承好,通過開展軍政訓練、軍史企業史教育培訓,讓轉企官兵能夠始終保持紅色基因血脈、當好遂行應急救援任務的主力軍,讓新入職員工認同認可應急救援職責使命、自覺培育形成戰斗精神。要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和載體,通過準軍事化的訓練管理教育,切實把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應急救援戰斗精神的路徑研究透,把過硬戰斗作風錘煉好,以更高標準服務應急救援工作大局。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