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0-30 17:13
中國能源新聞網見習記者 郭若漁
大別山北麓,綠水青山間,154座村級光伏電站星羅棋布,在田間地頭、院落屋頂熠熠生輝。10月23日,記者跟隨“綠色國家電投商城行”融媒報道活動走進河南省商城縣,便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商城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重點縣,也是大別山精神的重要發源地。自2013年開始,國家電投河南公司落實對口幫扶商城縣工作部署,成功實踐出“綠電+扶貧+生態”的產業幫扶模式。2019年5月,河南省政府宣布商城縣脫貧摘帽。站在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國家電投將主業優勢與當地產業緊密結合,繼續做好商城縣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光伏助農卓有成效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規范有序推進整縣(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建設光伏新村。國家電投將自身產業優勢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在商城縣援建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154座、建設綜合智慧能源項目4個,總容量12.56兆瓦。
光伏電站“三分建,七分管”。為保障發電,國家電投創立河南省首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商業運維模式,建成縣域首套電站智慧運維系統,向村集體、貧困戶兌現資金6200萬元,直接幫扶貧困戶1320戶、6655人,就地解決500多個就業崗位,使商城縣成為河南省農村能源革命與整縣屋頂光伏開發雙示范縣。
“國家電投幫建的光伏電站,質量優、收益好,可是全省產業幫扶工作的亮點啊!”當介紹到商城縣新橋村的光伏電站時,商城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洪金先興奮的勁頭溢于言表。
商城縣村級光伏電站運維工作提供了154個公益崗位,這些崗位主要面向脫貧戶中的困難戶,尤其是弱勞動力、半勞動力群體,他們主要負責維護電站的完整性、清理光伏板下的雜草、清洗光伏板和故障識別處理。“國家電投為困難戶提供上崗培訓,為我們的縣域光伏產業持續發展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洪金先介紹道。
對于弱勞動力、半勞動力群體來說,在自家田間地頭就能完成運維工作,不用背井離鄉打工,還能增加收入。村里一戶70多歲的老兩口,因子女重病無法正常工作,家庭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在國家電投的支持下,老兩口承擔起光伏電站的運維工作。通過培訓,兩位老人能夠及時識別和上報電站故障,并且定時清洗光伏板。這座100千瓦的光伏電站每年能為老兩口帶來6000-7000元的收入,再加上3000元獎勵資金,可實現增收10000余元。
在新橋村小學,校長肖德銀講述了國家電投的幫扶情況:“學校屋頂安裝了光伏393.82千瓦,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給我們節省了電費。還為我們配備了空調和熱水器,讓孩子們在冬天也能用熱水洗手洗碗。”
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除了光伏電站,國家電投河南公司結合當地特色優勢,積極做好山水林田文章,共建設鴨稻共作、絲瓜、油茶等優質種植基地7個,并打通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截至目前,國家電投通過融入當地電商平臺,推動79個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消費幫扶累計超過7000萬元,直接帶動勞動就業3200余人,實現農戶年人均增收4800余元。
坐落于黃柏山森林公園的“百美村莊”民宿工程,呈現出青磚黑瓦、田園牧歌的美麗景象。近年來,在國家電投河南公司的幫扶下,民宿改造工程順利實施,外遷村民紛紛回歸,主動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國家電投幫扶的初衷,是轉變村民思想,由‘輸血’向‘造血’轉變,以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國家電投河南公司掛職商城縣副縣長徐寧表示。
在新橋村絲瓜絡基地,75歲的村民劉瑞華熟練地對絲瓜絡進行搭架、施肥、除草,依靠技術“吃飯”。在國家電投的幫扶下,劉瑞華學會了絲瓜絡種植技術,并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種植經驗。他不僅為村民提供專業的農業技術指導,使得每畝絲瓜絡的經濟效益從最初的3000元提升至4500元,更帶動了周邊100多戶村民參與田間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預計今年可采摘銷售絲瓜300萬根,增加收入5萬元左右,家庭生活幸福指數更是節節高升。”劉瑞華說道。
10余年間,國家電投融入大別山、深耕大別山,將綠色發展和特色產業相結合,帶動商城縣實現脫貧摘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書寫了能源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中原出彩畫卷。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