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0-24 10:55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記者 莫非)10月24日,“AI智測·炭索未來”煤質快檢技術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由國家能源集團攜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旗下海康威視聯合研發的國內首創“基于融合光譜的煤質快檢技術”正式發布,標志著我國煤炭數質量管控技術邁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
煤炭質量數據是商品煤生產、銷售結算、利用的關鍵基礎數據。長久以來,依賴化學手段的傳統煤質檢測技術,存在過程復雜、操作差異大、流程長、數據緩、風險大、結算周期長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煤炭貿易和煤炭行業的清潔高效利用。一列煤從上游裝車站臺裝車發出,到下游用煤單位卸車驗收采用傳統破壞性化學分析方法,中間至少經歷2次檢測,經歷采、制、化環節制備出的100g煤樣,很難保障上下游煤質檢測結果的一致性,這也是長期困繞購銷雙方“卡脖子”的難題,難以適應煤炭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安全發展需要。
據悉,此次發布會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譜煤質快檢”是一項集光譜檢測核心裝置、AI基礎大模型與數據管控平臺于一體的原創性技術,實現人工智能、光譜學及化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可對煤炭成分中的熱值、水分、灰分、硫分進行有效探測;基于雙模態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技術,利用深度神經網絡有效融合兩種感知信號,對大量煤炭成分數據表征,并結合魯棒訓練,在線升級人工智能模型,從而實現快速、準確、魯棒、無損的煤炭成分分析,一舉攻克了傳統快檢技術穩定性弱、時效性低、模型泛化性差等難題,實現煤炭供需兩端全流量實時在線、無人干預檢測。
該技術可以在線檢測6毫米煤樣的熱值、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標,僅需2分鐘即可獲取整列車煤炭的檢測結果,相較于傳統8小時的檢測周期,實現實時煤質信息的精準獲取;樣品代表性指數級增強,檢測煤量可達1噸以上,是傳統1克煤樣檢測量的百萬倍,樣品代表性和檢測效率大幅提升;全程實現自動無人干預,顛覆了傳統制樣、化驗的復雜流程,構建了高效、透明的在線檢測模式。在國家能源集團四大產煤區、港口、銷售、電廠、化工產業共9家單位示范應用的10臺產品設備運行近2年來,檢測煤量超5000萬噸,且歷經高低溫、粉塵、震動以及高濕度、電磁干擾等各種嚴苛環境條件,均穩定運行。
下一步,國家能源集團將聯手中國電科旗下海康威視,加速煤質快檢技術的譜系化、產品系列化、應用規模化、管控體系化發展,按照“戰略管控+一體化運營”總體定位,構建起全集團“體系化 、網絡化、標準化”的煤炭數質量管控體系,并通過標準的研制和推廣,為行業內的技術交流、合作和競爭提供共同的語言和基準,推動煤質快檢技術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加速行業認可和商業化進程。計劃到年底,國家能源集團將在新疆、寧夏、晉陜蒙核心區、蒙東四大產煤區相關礦點、外購煤站臺和部分電力、煤化工企業部署應用80多臺煤質快檢裝置,將實現對“煤炭、電力、化工、港口”等上下游典型場景的煤質快檢覆蓋。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