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色偷偷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X
  • 能源中國IOS版

  • 能源中國安卓版

  • 隴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頁 -> 企業

飛奔“伏羲一號”!中廣核汕尾風漁融合項目迎來首批游客

來源:中國廣核集團 時間:2024-10-17 11:17

今年9月

中國廣核集團

汕尾“伏羲一號”風漁融合項目

正式投運

并完成首批養殖魚苗投放

項目建成投運后

受到廣泛關注

專家學者、工程人員、媒體記者等

前來參觀體驗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

“伏羲一號”風漁融合項目更是成為

當地特色的文旅打卡項目

南方日報對此進行報道

圖片

南方日報報道原文

首批游客登上“伏羲一號”平臺

巡游海洋牧場 觀覽海上風電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汕尾熱鬧無比。根據大數據測算,2024年國慶假期汕尾接待游客總數412.45萬人次,同比增長15.56%。

  因獨具特色的“跳島游”IP、激情澎湃的帆船帆板項目、精彩紛呈的沙灘湖畔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汕尾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

  其中,位于汕尾陸豐市的“飛奔‘伏羲一號——巡游牧場看風電”是此次最具特色的文旅項目之一。10月1日起,當地把“飛奔‘伏羲一號’——巡游牧場看風電”納入“跳島游”啟航系列活動中。

圖片

▲首批游客登上“伏羲一號”

  游客從陸豐碣石中廣核碼頭出發,行船約一小時,便能在后湖風電場海域見到全球單體最大的抗臺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中廣核“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下稱“伏羲一號”),開啟巡游海洋牧場、觀覽海上風電之旅。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這個組合大膽且創新,如今通過了首次假期考驗,這個組合與海洋文旅將碰撞出更多新火花。未來,將會有更多游客登上“伏羲一號”,開啟巡游牧場看風電之旅,為陸豐、汕尾的文旅發展提供更多特色化、差異化選項。

  養殖與旅游將同步配套完善

  國慶前夕,當地便把“伏羲一號”納入到“跳島游”啟航系列活動中。此舉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規劃。

  根據規劃,“伏羲一號”投運后預計年產優質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達到5400萬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約200個。投產3年后,隨著汕尾陸豐后湖風漁融合海洋牧場項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將形成“海上風電+深海養殖+生態增益+休閑旅游”的風漁融合示范集群,陸上養殖基地和旅游設施也將同步配套完善,屆時總養殖水體預計達到30萬立方米,年產量躍升至4500噸,年接待游客量預計突破18萬人次,綜合年產值約4.5億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約800個。投產5年后,汕尾風漁融合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園區將形成完整的海洋經濟產業鏈,有力推動周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預計綜合年產值達到百億級,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萬個,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圖片

▲中廣核汕尾“伏羲一號”風漁融合項目

  可以看出,休閑旅游是“伏羲一號”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10月6日,“飛奔伏羲一號——巡游牧場看風電”體驗活動正式啟動,報備檢查人數、佩戴安全裝備、做好安全措施……開船前,漁船負責人員嚴格按照安全標準執行工作,確保每位游客都做好安全措施。

  “我們從碼頭到‘伏羲一號’平臺要一個多小時,平時是負責運輸的相關工作人員過去。”據負責出海運輸的老師傅介紹,“伏羲一號”距離汕尾海岸約11公里,他們平時出海一趟就要一個多小時,這是他首次駕駛載滿游客的船駛往平臺。

  當日,游客從陸豐碣石海岸碼頭出發,約一小時后在后湖風電場海域登上中廣核“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網箱平臺,巡游海洋牧場、觀覽海上風電,體驗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觀光之旅。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一同參觀了“伏羲一號”,了解其網箱養殖、光伏和風力發電等功能,近距離感受新能源的澎湃力量,領略“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壯麗風光。

圖片

▲游客在“伏羲一號”平臺拍照打卡

  當日天氣晴朗,看著一排排風力發電機徐徐轉著,海水清澈湛藍,不少游客掏出手機記錄下了這美好時刻,還開啟自拍打卡模式。

  游客黃先生便是其中一員,他說:“有幸參觀了‘伏羲一號’海洋牧場,讓我見證了強大祖國的新成果。這次不僅實地觀看了海洋強市的新工程,也看到了陸豐、汕尾海洋發展方面新的希望。”

  和黃先生一樣,參觀過“伏羲一號”的游客都有共同感受——震撼。這份震撼既來自這個龐然大物本身,也有對科技的敬畏。

  “沒想到有一天我能在深遠海上,站在一個這么平穩的平臺上,近距離看到風力發電,還能親眼看到海洋牧場。這些都昭示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太震撼了!”游客王女士感嘆。

圖片

▲中廣核汕尾“伏羲一號”風漁融合項目投運儀式

  據悉,“伏羲一號”由網箱主體結構和上建平臺兩部分組成,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不僅可以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還能把風能利用起來,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創新發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初“伏羲一號”正式建成投運,并完成了首批養殖魚苗投放。

圖片

▲9月初,首批波紋龍蝦苗完成投放

  未來年接待游客18萬人次

  “伏羲一號”建成投運以來,便極受歡迎。一批批專家學者、工程人員、媒體記者先后登上該平臺,感受大國重器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10月6日開通的兩個海洋工程船體驗航班,20多名游客和記者游覽了中廣核海上實驗室和海上風漁融合網箱平臺,還現場觀看深海大龍蝦的養殖流程,游覽氣勢磅礴的海上風電場,了解汕尾海洋工程的情況,現場感受汕尾海洋經濟的蓬勃發展。

  這是由于“伏羲一號”本身自帶熱度。

  提及海上風電,大家并不陌生。海上風機可以將海洋上的風轉化為電能,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清潔能源。如今,海上風電平臺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養魚。這是“伏羲一號”的最大魅力,既能產生綠色能源,也是一座“藍色糧倉”。

  “伏羲一號”工程師駱良平介紹,相較傳統養殖平臺在太陽能發電不足的情況下需要依賴柴油發電機組,“伏羲一號”能夠實現100%綠色用能。

圖片

▲中廣核汕尾“伏羲一號”風漁融合項目

  同時,“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示范項目不僅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全球抗臺風能力最強,還是全球首例風漁融合型科研示范項目。

  這些全球領先的標簽,也讓市民游客對“伏羲一號”充滿更多好奇,更想實地游覽,近距離感受科技的力量。

  此前有人曾質疑,“伏羲一號”在風大浪急的深遠海上,真的能實現游覽觀光嗎?

  這個國慶假期,“伏羲一號”經受住了考驗,用實力證明在該平臺上很安全、很有趣,也進一步展現了未來發展海上旅游觀光的可行性。

  早在設計之初,“伏羲一號”便預留了觀光區域。如今這一概念已然成為現實,未來還將進一步完善,讓其更好地行之有效,還能產生更多經濟效益。

  “伏羲一號”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我們的航線還不是很多,所以能登上平臺的游客數量比較有限。未來我們將增加一些航線,改善出行方式,進一步做好安全保障,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覽體驗,也期待有更多人能登上平臺,和我們共同感受‘伏羲一號’的魅力。”

  2023年8月25日,“伏羲一號”項目在陸豐市碣石鎮海域正式開工;2023年12月10日,網箱上部組塊在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廣州打撈局新會基地正式開工建造;2024年9月4日,網箱正式在廣東汕尾建成投運。2024年10月6日,“飛奔伏羲一號——巡游牧場看風電”體驗活動啟動……

  未來,“海上風電+深海養殖+生態增益+休閑旅游”的風漁融合示范集群將逐步形成,陸上養殖基地和旅游設施也將同步配套完善,年接待游客量18萬人次的目標正一步步從規劃走向現實。

  記者體驗:登上深遠海“伏羲一號”平臺

  “感覺和地面沒區別”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個行程。

  此前看過很多關于“伏羲一號”的報道,尤其是今年9月初正式投放時,我對它充滿了好奇,很想實地看看這個龐然大物。

  國慶前夕,我終于有機會可以乘船出海。

  說到坐船,其實也有一些波折。彼時,“跳島游”啟航系列活動之“飛奔伏羲一號——巡游牧場看風電”還未正式啟動,想要前往平臺,需和工作人員乘坐海上風電運維船。而運維船的出海時間不固定,視天氣、物資等情況而定,加上那幾日天氣狀況不佳,我們等了近半個月才有出海的機會。

  我和同事從汕尾城區出發,一個多小時后抵達陸豐碼頭,乘上了運維船。和我們同船的有工程師、科研人員等,他們有的當日返回,有的拖著行李箱,會在平臺上住上幾日。

  簽字登記信息、穿上救生衣、戴好安全帽,開船前漁船負責人員按照安全標準執行,確保我們做好安全措施。

  運維船雖然體量大,但由于深遠海風大浪急,船只非常搖晃,一個小時的航程讓我不免有些暈船。

  不久后同事拍了拍我,示意我快到了。此時距離海岸已經很遠,從船艙的窗戶向外望去,一排又一排高大的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海面上,比肩而立、隨風而轉。

  “看到了嗎,那個就是‘伏羲一號’!”一名工作人員說。

  順著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看,隨著船只持續前進,“中廣核汕尾風漁融合示范項目綜合實驗平臺”幾個大字越來越近,我終于親眼見到了“伏羲一號”。

  浪有些大,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順利登上了平臺。“感覺和地面沒什么區別。”這是登上平臺后我的直觀感受,終于不晃了。

  工作人員告訴我,之所以能這么平穩,是因為平臺的地基打到了海底部。

  走在養殖走道上,兩邊分別是上建平臺,腳下是網箱主體結構——這便是“伏羲一號”的構成。

  其中,網箱主體結構采用主腿打入6樁導管架,導管架結構包含附屬結構重約3000噸,樁長約66米,6根樁總重約1552噸,確保了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和承重能力。

  上建平臺由試驗甲板、機械平臺、生活平臺、登乘靠泊平臺和養殖平臺等多個部分組成,平臺最頂層安裝了太陽能板,可為“伏羲一號”供電。

  兩個上建平臺非常高,工作人員介紹,二者高度在25米左右,差不多有八九層住宅樓那么高。

  同時,水下網箱深度約30米,可見網箱深度也有八九層樓高。網箱有6.3萬立方米的水體面積,里面正在養殖的是九月初首批投放的波紋龍蝦苗。

  我從養殖走道上往下看,網箱上面拉了一層網格,交錯縱橫,水下則是一個個吊籠。

  工作人員告訴我,吊籠是垂直多層的,大約50個吊籠可鋪滿一層。如果在水下垂直掛滿整個網箱,吊籠總數將達三四百個。首批投放了80個吊籠,每個吊籠里有六七百只波紋龍蝦苗,養殖周期是4個月。

  參觀期間,工作人員帶我逛了一圈平臺,生活平臺上設置了臥室、廚房等,供管理運營作業人員居住生活。當然,畢竟平臺在深遠海,不能和陸地相比,工作人員的條件相對簡陋,廚房里儲備了很多面條、粉絲等速食型食物,會議室也比較簡單。

  機械平臺上則有很多黑科技,這也是“伏羲一號”的關鍵構成。在中央集控室,所有設備信息都在這里集中呈現,一個中控臺就能掌握整個平臺的信息。

  在深遠海,可能會擔心手機沒有信號,但在“伏羲一號”上完全不用焦慮這個問題。當即我拿出手機上網,發現刷短視頻和朋友圈不成問題,工作人員休息之余也能上網解解悶。

  除了風機的轉動聲,還能聽到海浪聲,以及機械的運轉聲,整個平臺安全有序。

  非常壯觀!即便之前看過很多次“伏羲一號”的圖片和視頻,可當我站在平臺上的那一刻,還是被深深震撼:原來25米多的平臺有這么高,原來“伏羲一號”這么大,原來設備是這樣運轉的……

  眼前的一切對我來說都非常新奇,震撼于科研人員的創新,感慨于汕尾的發展,感嘆于科技的力量。

  全球單體最大風漁融合網箱平臺、全球抗臺風能力最強網箱平臺、全球首例風漁融合型深水網箱養殖與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項目。原來這就是風漁融合,全球領先名不虛傳!

  “伏羲一號”總投資2億元 可抗擊17級超強臺風

  “伏羲一號”位于汕尾中廣核后湖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中心場區,距離汕尾海岸約11公里,由網箱主體結構和上建平臺兩部分組成。

  其中,網箱主體結構長70米、寬35米、水深約25.7米,養殖水體達到6.3萬立方米,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風漁融合網箱平臺。該項目于2023年8月開工建設,總投資2億元,全部依靠綠色能源供能。

  針對該無掩護海域風急浪高、臺風頻發的海況環境,中廣核創新應用了抗臺風、防撞擊、強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場養殖網箱結構設計建造新技術,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該網箱平臺采用整體式布置,連同其內部電氣設備均在陸地上建造,組裝后整體運輸和水上安裝。其設計和建造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全球抗臺風能力最強的網箱平臺,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相比傳統網箱,“伏羲一號”網箱配置應用了綠電供能保障、氣水聯合投喂、網衣自動清洗、環境監控預警、活魚保鮮駁運五大海洋牧場智能化系統。通過監控室集中控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和調控,既保障了整個養殖過程的順利進行,也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