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9-23 14:28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國網北京電力“電”亮首都發展更美好的明天
王萌
從老城胡同深處的生活日常到北京“新一翼”的城市規劃,從跨越歷史的文化遺產到飛向未來的大興機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1次考察北京,把脈定向、擘畫藍圖、心系民生,深刻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北京步入了大調整、大提升、大協同的發展新階段。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國網北京電力緊緊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建設要求,全力保障首都能源電力穩定安全供應,積極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積極將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首都電力的生動實踐,以電力之光為京華大地賦能增色。
“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
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的首站就是市規劃展覽館,在詳細了解北京地理環境、規劃布局、功能定位、發展變化等情況后,總書記提出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
電網作為能源基礎設施,對地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網北京電力秉持“寧可電等發展、不要發展等電”的發展思路,加快電網建設速度。十年來,首都電網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達618座、變電容量增長61%,線路長度增長62%,500千伏外受電通道由原有的10條20回增加至13條28回,配電自動化實用化水平全國領先,電網安全韌性和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2016年6月,北京首條特高壓配套工程北京東—順義500千伏線路工程正式投運,從那時起,北京市居民每用10度電,就有1度電來自特高壓。如今,北京西新航城、北京東—通北等6條500千伏外受電通道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十四五’期間,我們將規劃建成擴建5座500千伏變電站,新建30座220千伏變電站,形成‘一環—九區—六深入’的主干電網網架結構,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經濟高效、靈活先進、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智能配電網,全面提高首都電網供電保障能力。”國網北京電力發展策劃部主網規劃處處長王世勇介紹。
城市的戰略定位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方向,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如何服務“四個中心”建設,是國網北京電力的奮斗課題和在肩重任。
2024年7月17日,參與重大活動供電保障任務的首都核心區電纜保障班技術員章銘德一早就通過遙控器,發布了今日的巡檢任務。三公里外,保電核心區的電纜隧道內,一只銀灰色的四足巡檢機器人立即“接單”,邁起輕快的步伐開始特巡。這是首都核心區首條智能化巡檢電力隧道,于7月初正式投運。“機器狗搭載了各類傳感器,可以實時將巡檢畫面和監測數據回傳,保障巡檢的效率更高了!”章銘德介紹。
首都大事多、要事多、重點保障客戶多,以忠誠擔當確保重大活動保電萬無一失是首都電力人融入血脈的精神傳承,圓滿完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活動保電,每年保障全國兩會、服貿會等重點任務,年均保電超200項、320天,這是首都電力人交出的一份優異答卷。
從建國門到復興門,從建國到復興,寄托了美好寓意的長安街是體現首都政治、文化、外事功能的國家大道,夜幕降臨,國網北京電力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華燈班成員也開始了每日巡檢。“華燈班負責以天安門為核心的‘中’字形區域14.1平方公里的1.7萬余盞路燈的運維工作,其中最特別的就是253基華燈,每年夏天我們都要對華燈進行清洗檢修,為祖國生日獻禮。”華燈班班長陳春光介紹。華燈耀目,見證了一次次國家重要時刻,也映照出了首都掌燈人默默付出的身影。
北京不僅是中國的北京,也是世界的北京。2022年北京成功舉辦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早在2017年籌備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就考察多個冬奧比賽場館,并強調北京冬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要將綠色辦奧理念貫穿籌備工作全過程,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底色。
落實綠色辦奧要求,引入清潔能源是關鍵。距離海坨山50公里的延慶500千伏換流站,是張北柔直工程北京唯一的受端換流站,依托這條綠色電力高速,每年可向北京電網輸送約14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
“通過積極開展省間綠電交易,我們高標準完成8次冬奧綠電交易,累計交易綠電5.85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46.7萬噸,實現了奧運史上首次全部場館100%綠電供應。”首都電力交易中心交易處處長王興存介紹。
2020年7月16日,隨著國網北京延慶供電公司西白廟110千伏線路切改工程順利發電,冬奧會延慶賽區配套主網工程完美收官。三年精心籌備、三年砥礪奮進,延慶地區總體建設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張了延慶電網,實現了500千伏雙電源支撐,220千伏雙環網結構,一張堅強可靠的綠色電網助力冬奧電力保障萬無一失,“雙奧”之城光耀世界。
“要從全局的高度和更長遠的考慮來認識和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增強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次考察北京后的第二天就組織召開座談會,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五年后,總書記再次赴京津冀考察,指出要從全局的高度和更長遠的考慮來認識和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下更大氣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十年來,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京津冀地區已成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地處京津冀核心腹地,一只“金鳳凰”正展翅欲飛,大興國際機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三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興機場考察工地建設情況,并指出,新機場是首都的重大標志性工程,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每個工程都要實行最嚴格的施工管理,確保高標準、高質量。
創造一流經驗、打造建設樣板是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提前建成高標準配套電力工程、供電可靠率達國際一流是國網北京電力的不負重托。“我們配套建設了1座500千伏雙樞紐電源、2座22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在機場內構建25個配網雙環網,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99%的國際領先水平。”國網北京大興供電公司發展部主任石世鋒介紹。
部署首套“國際機場智慧能源服務系統”,實現客戶需求智能感知、服務保障智能指揮;積極推進清潔能源建設,建設29處光伏電站、1200臺充電樁;采用機場電力服務保障新模式,國內首次將供電服務延伸至機場末端……國網北京電力始終將護航新國門作為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務。
2024年,大興機場城市航站樓上半年累計服務旅客近39萬人次,刷新四座城市航站投運以來上半年最高服務旅客紀錄,國網北京大興供電公司機場供電服務中心全力保障機場電網安全穩定,護航北京新國門。
讓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這座千年古都又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是總書記擘畫的發展藍圖。2017年2月,總書記來到大運河森林公園,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全貌,指出“建設城市副中心,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一環。”
落實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求,國網北京電力以平均建設周期一半的時間,全速完成配套3座110千伏變電站、16座開關站、42座配電室的建設任務,為城市副中心首批35個市級機關、1.5萬人順利遷入提供堅強可靠的電力支持。在行政辦公區內,創新采用了自主研發的10千伏“雙花瓣”配網絡,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99%,目前已經平穩運行了2000余天,真正交出了“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優異答卷。
隨著城市副中心的飛速發展,2023年城市副中心全社會用電量較2016年增長了33.4%,電力最大負荷較2016年增長了78.1%。“一南一北”兩座500千伏變電站迅速布局,220千伏三個供電分區雙環網帶聯絡結構持續完善,源源不斷的電能流入城市副中心。預計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將新建“1+13+62”座變電站,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約2000萬千伏安,確保電網供電能力大幅提升,供電可靠性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立足當下,電網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面向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則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2024年盛夏,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大運河博物館舉辦了“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活動,一經亮相便燃爆京城。
早在三大建筑建設之初,國網北京通州供電公司就計劃通過引入綠電、高效用能、碳排管理等方式,助力園區打造北京綠色建筑新典范。如今,雙環網合環運行的4座10千伏開關站正為13座配電室提供高可靠性供電保障,樓宇CPS、城市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等系統平臺正在接入。未來,這里將打破電、氣、熱等能源壁壘,實現區域綜合能源多能優化互補及一體化運行。
“除了城市綠心組團示范項目之外,國網北京電力還在城市副中心打造了26項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建設,助力綠色成為副中心的鮮明底色。”國網北京電力新型電力系統辦公室主任林濤說。
“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習近平總書記心里,歷史文化的保護、胡同百姓的生活都是首都發展的歷史重任和時代課題。
天安門東南角兒,三里河蜿蜒而過,這是北京市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社區,也是天安門廣場附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胡同群之一。朱茂錦是這里土生土長的老住戶,76歲的他回憶過去胡同不愉快經歷時,總會搖搖頭,“那時候,胡同里到處亂搭亂建、垃圾成堆,一到飯點各家做啥都能聞到,胡同里電線也密密麻麻跟蜘蛛網似的,不好看更不安全。”
老北京新氣象,老胡同新生活,自2017年起,草廠胡同改造工作全面展開。天際線亮出來了,10.7公里電力架空線、371基電桿全部入地。全電改造完成了,700余戶進行了“電采暖”改造、1000余戶進行了“電廚房”改造,社區新增變壓器26臺、容量1.6萬千伏安,成為北京首個全電能替代示范區。
2019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草廠社區,一句“讓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過上現代生活”溫暖了草廠街坊的心。如今的草廠胡同,綠色低碳、智慧堅強成為新的追求目標,建設綜合能源工作站,構建供電服務智慧大腦,實現電網運行狀態全息感知,老胡同的居民邁入“用能新時代”。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北京歷史文化保護作出重要指示,“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鐘樓,這條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是歷史留給北京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是集中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自2020年7月起,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正式啟動。“為配合申遺保護三年行動,我們在中軸線附近累計拆除電桿556基、新敷設電纜58公里,更好保護老城的同時也促進民生環境的改善。”國網北京城區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周云浩介紹。
助力歷史文化保護,不僅發生在老城區。千年古韻,今朝新聲。2024年6月,門頭溝區推出“古道拾遺”活動,水峪嘴村成為了游客探訪京西古道文化的熱門地點。
“今年,我們對民宿進行了改造升級,烹飪、采暖都改成用電了,更加綠色安全、經濟實惠,生意也越來越好,一年前這可都不敢想啊!”水峪嘴村民宿老板陳杰說。
去年夏天,一場14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襲北京。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指示批示,“要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抓緊修復交通、通訊、電力等受損基礎設施,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聞令而動,火速出征。國網北京電力4620人搶修隊伍、109輛發電車,迅速集合、奔赴前線,僅用14天,實現了全部有人居住村、戶市電供應。“暴雨停后,我們迅速趕到水峪嘴村搶修復電,經過晝夜奮戰,8月11日恢復了全村的居民用電。”國網北京門頭溝供電公司妙峰山供電所付佳說。
2023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門頭溝區妙峰山鎮進行考察,對國有企業職工聞“汛”而動、緊急馳援表示肯定,并對災后重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國網北京電力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著眼長遠、科學規劃,實施防汛三年提升工程,通過優化遷移配電線路路徑、選用強化桿塔、新建備用線路等方式,全面提升電網防洪抗災能力和安全韌性。
京畿大地,宏圖徐展,京華大地的每一處變化,都凝結著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教誨。國網北京電力將始終沿著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堅決扛牢電力保供責任,全力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首都電力發展嶄新篇章。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