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時間:2024-03-29 11:50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長期以來,中國石油高度重視提質增效并連續10年開展專項行動,譜寫出一部奮進高質量發展的壯麗詩篇,推動生產經營業績屢創新高,在變革中走得更遠更穩。
特別是2023年,中國石油克服油價下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嚴峻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力打造提質增效“精進版”,9136項提質增效措施落實落地,全年增效200億元以上,加快由“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
從“升級版”到“價值創造行動”,再到“精進版”,中國石油堅持頻道不換、力度不減、標準不降,高標準高水平把提質增效推向深入。這不禁讓人深思,經營業績攀升的背后,提質增效到底發揮了哪些作用?當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中國石油又是如何通過提質增效實現逆境突圍的?
(一)
提質增效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認識問題。只有解決了思想上的“低質低效”,提質增效才能向縱深推進。只有樹牢“過緊日子”“一切成本皆可降”思想,才能有效應對油價震蕩、形勢多變等挑戰,防范化解風險,“緊”出可觀的效益。
在克拉瑪依石化,提質增效的故事不斷上演:有員工為了降低柴油加氫改質裝置的硫化劑使用量,通過多次調整、優化和實驗,將硫化劑單月注入量從14噸降至7噸,每年節省費用85萬元;有員工發現測溫儀所測溫度不能精確反映加熱爐入口實際溫度,通過調整測溫儀安裝位置,創效百萬元以上;還有員工把一些廢舊棉手套剪成條狀,用這些舊布條做成拖把,實現“變廢為寶”……
行動總是源于思想轉變。從生產一線到機關后勤,從領導干部到基層員工,大家都養成了過緊日子的習慣,對成本、算賬更加重視,擺脫了“毛巾上的水已擰干”的思維桎梏。正是在這種提質增效的濃厚氛圍中,2023年克拉瑪依石化原油加工量、產品產銷量等各項指標創歷史新高,生產經營整體業績創建企64年來最優。
克拉瑪依石化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石油過好緊日子的一個縮影。過好緊日子,才有好日子。過緊日子并非要少辦事、不辦事,而是踐行精打細算的節儉之道,杜絕“大手大腳”“跑冒滴漏”現象,多辦事、辦好事。如今,過緊日子成為中國石油各企業都在倡導和踐行的理念,“企業的發展始終不能放松提質增效、低成本發展這根弦”也成為廣大干部員工的普遍共識。
——“能用舊的不用新的、能部分更換不換整體、能自主維修絕不外委。”面對老裝置老設備,冀東油田南堡作業區干部員工將“多干效益活、多產效益油”的理念根植于心,結合生產實際深度挖潛,在“廢”上做文章,在“改”上下功夫。
——“原來容易被忽視的‘芝麻小錢’,現在都會看在眼里。”渤海鉆探第一鉆井公司BHZ45001隊隊員進一步深化“省一分錢比掙一分錢容易”的思想認識,從節約一塊篩布、一塊鉗牙、一顆螺絲做起,厲行省儉、聚沙成塔,從點滴細節實現提質增效大目標。
——“創新不怕小,創效不怕少。”通過形勢任務教育,云南石化全員轉變“重生產輕經營”“事前算賬不足、財務思維薄弱”等觀念,力爭做到“市場需要什么、客戶需要什么,就大力生產什么”。
危與機總是相伴而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進一步明確了“過緊日子不是一時之需、權宜之計,而是要作為長期工作”的要求。石油工業有著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傳統,未來無論油價漲跌,我們都要堅持過緊日子不動搖,化挑戰為機遇,在提質增效這場戰役中不做“旁觀者”、爭做“排頭兵”,一起拼出好日子,讓中國石油發展脈動愈發強勁。
(二)
企業不消滅虧損,虧損就將消滅企業。虧損企業治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質增效措施。中國石油作為黨和國家的“經濟部隊”,必須深化虧損企業治理和法人壓減工作,統籌好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經營業績的持續向好,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當好標桿旗幟。
2023年開年,打贏打好虧損企業治理和法人壓減三年攻堅行動“首年戰”的號角,在中國石油全面吹響。
這場戰役,雖困難重重,但必須勝利。
近年來,中國石油破浪前行,凝心聚力提質增效,但是受宏觀經濟、市場環境、內部管理等多重因素影響,仍有部分企業連續虧損。
企業虧損,不僅意味著盈利能力會持續低迷,而且可能存在一些效益不佳的領域與收入較低的員工,進而影響企業穩健發展和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甚至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養人不養虧損企業。中國石油整體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每一個企業每一項業務都實現高質量發展。如果沒有一流的經營業績、頻頻出現虧損,未來發展將面臨嚴峻考驗,央企的責任使命更無法有效履行。對中國石油來說,如何扭虧治困,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一方面,治理虧損,決不能搞數字扭虧、虛假扭虧。要眼睛向內,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斗爭精神和頑強意志,抓兩頭帶中間、抓重點帶一般,真正做到減存量控增量。
從開展大額虧損企業專題研究,到建立小額虧損企業監控清單和暫停為部分小額虧損企業發放獎金,再到對增虧返虧企業進行現場約談、視頻督導、發函提醒,中國石油強化存量虧損企業治理,嚴控新增虧損和返虧企業,將自我革命進行到底。
另一方面,治理虧損的關鍵原則是堅持問題導向。企業虧損的原因往往錯綜復雜,必須根據虧損企業的實際情況,“一企一策”制定扭虧策略,有的放矢地采取差異化扭虧措施。
玉門關外,玉門油田在新能源領域快步疾行,厚植老油田接續發展的后勁,目前已建成的新能源項目創效超億元,扭虧脫困的底氣越來越足;燕趙大地,河北銷售堅持市場導向,精細油品、非油品營銷,2023年所屬13家地市分公司全部盈利,一舉扭轉“十年九虧”局面……
由此可見,通過轉型發展、市場營銷、重組整合等方式實現扭虧為盈,已經在中國石油成為常態。廣大干部員工一致認為,扭虧治困,最需要的就是“對癥下藥”,變“要我扭虧”為“我要扭虧”,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在集團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中國石油交出亮麗答卷:虧損戶、虧損面、虧損額均創2010年以來最好水平,全年壓減全資及控股法人上百戶,清理退出參股法人數十戶,一批長期想解決但未能解決的問題得到有效破解。
(三)
世界一流企業,無一不是管理一流的企業。中國石油在建設基業長青的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道路上,面臨著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以“精”求進、以“精”促進,把精益管理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助力企業提質增效,正是應對競爭加劇的法寶。
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下,企業想有“一席之地”,必須改變粗放的管理模式,通過應用新的管理模式,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精益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避免所有浪費,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創造最大價值、獲得最高收益。近年來,精益管理在全球各行各業蔚然成風、成效顯著。種種經驗表明,企業要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向精益管理邁進是必經之路。
怎樣做好精益管理?中國石油思考著、探索著。從石油企業的實踐來看,一定要抓住“人”和“錢”兩個“大頭”。
聚焦人員管理,中國石油積極推進生產組織模式創新,以人為本完善激勵機制,從組織、績效等方面發力,共同推進精益管理。
位于陜西的長慶油田采油三廠胡尖山作業區,建立“扁平短精”新型組織架構,與兩年前相比,原來的三級架構變為二級架構,52個崗位優化整合為38個崗位;位于遼寧的撫順石化石油二廠加大考核約束力度,嚴格防范“不愿干事、不敢干事、不會干事”現象,讓“躺平”的人真正站起來、干起來。通過落實提質增效措施,各企業的員工隊伍更加精干高效,動力活力不斷迸發。
聚焦投資管理,中國石油深化全面預算管理,加強庫存經營管理,保持總體低庫存運行,并加大資產盤活力度,提高高效資產占比和常效資產創效能力。同時以市場為導向確定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調增投資額度,推動煉油化工、油氣儲備庫等在建項目建設提速、規劃項目加快落地,更好發揮投資的拉動和示范效應。
投資不當,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包袱;投資得當,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效益。中國石油嚴謹和精準的投資管理,讓“好鋼”用在了“刀刃”上,實現了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023年,經濟增加值EVA首次突破千億元,自由現金流同比增長17.1%,資產負債率、資本負債率同比分別下降1.7和2.2個百分點……一系列沉甸甸的數據,彰顯出中國石油提質增效的累累碩果,展現出一個銳意進取、擔當有為的中國石油。
過緊日子的觀念持續深化、虧損企業治理和法人壓減工作持續推進、精益管理水平持續提升,正是中國石油逆勢突圍的“精進”密碼。提質增效永遠在路上。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石油唯有持續打造提質增效“增值版”,真正把提質增效工作做到極致、變成常態,方能有效應對環境變化的高度不確定性,謀取更豐厚的回報,為生產經營業績再攀新高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