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時間:2024-09-02 16:55
一滴水怎么變成一度電?
瀾滄江下游橫斷山脈怒山系南段崇山峻嶺間,中國華能集團糯扎渡水電站是“西電東送”和“云電外送”的主力軍。
水電站內,運維人員楊康雖然不在中控室,但打開應急待命手機,發電機組報警信號和設備動態一目了然,發電運行情況盡在掌握。在實現“無人值班”之前,這需要運維值班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在中控室值守。
瀾滄江中下游穿行云嶺大地,一路奔騰,沿江有華能集團的11座大型水電站。得益于大型水電站群智慧集控發電運行核心技術體系的成功應用,瀾滄江上已有10座水電站實現了“無人值班”,并在國內首創實現瀾滄江、金沙江跨流域集中調度。
糯扎渡水庫總庫容超過237億立方米,相當于16個滇池的容量。同時,它的調節庫容達到113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能力。如此巨大的容量,如何保證安全?2023年7月,全國首個流域級大壩智能在線監控平臺建成投運后,過去很多依賴于現場人工作業的工作更加“智慧”了。
大壩智能在線監控平臺如同掌握大壩運行工況的“千里眼”,可以對大壩安全狀態進行精準監控并作出實時評價,確保大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該平臺采用數據統一存儲、應用集中部署、業務上下協同、功能共享開放的智能管控模式,實現了流域梯級大壩安全“一網管控”和大壩信息“一屏盡覽”,開創了大型流域梯級大壩安全運維管控新模式。
生產管理模式變革,不僅體現在水電站里。
在距離糯扎渡水電站約500公里的云南省昆明市華能瀾滄江公司集控中心大廳內,一塊60平方米的大屏幕上信號閃爍,承載著數十萬條生產信息。集控中心值班人員聚精會神地盯著大屏,匯集信息,遠在幾百公里外的瀾滄江上包括糯扎渡在內的10座水電站和金沙江上的龍開口水電站都在這里實現了生產運行監視、運維調度指揮和異常事件處置。
集控中心和水電站,如同生產的中樞和末端,是生產的兩頭。近日,記者在采訪時見識到了他們的“智慧相連”。
“小灣電站3號機組需進行停機,切換到5號機發電。”接到調度的指令,集控中心運行值班人員劉智堅在電腦上輕輕一點,信號跨越山水,經歷10多個自動控制環節,在短短幾分鐘內,一次開停機操作已經順利完成。小灣水電站5號機組開機成功,這是一臺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機組,在機組滿發的情況下,每一分鐘可以發出1萬余度清潔電力。
小灣和糯扎渡同屬瀾滄江流域集控的10座水電站。目前,瀾滄江流域集中控制規模達2000萬千瓦,通過“云端”調度瀾滄江水,“指尖”控制機組發電,綿延江水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
生產中的“智慧”無處不在。
瀾滄江流域大型梯級水電站群遠程一體化監控技術體系,在國內外率先實現了千萬千瓦級發電容量的全托管式智慧化管理,發明了適應水電富集異步送端電網的水電安穩調節方法,研發了梯級水電站多目標聯合調度優化方法及調控技術,創建了測點規模百萬級的梯級水電站群集控監控、流域級水情水調、水電大數據分析一體化智慧發電運行平臺。
項目在填補集控發電運行領域多項技術空白的同時,也催促著產業工人的自我轉型升級。
面對流域水電站大規模集中調度過程中,集控運行指揮面臨的誤操作安全風險、指令可追溯校核能力差、數據共享能力與信息化協同效率較低等問題,華能瀾滄江公司集控中心的技術帶頭人劉東主導創新完成了“基于計算機網絡交互的調度發令系統”,改變了傳統的調度電話業務聯系模式,極大增強了調度指令的可靠性、準確性、可追溯性和數字化程度,有效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提升了調度業務效率。這項成果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職工“五小”優秀創新成果。
在技術進步和創新型產業工人的共同“加持”下,華能瀾滄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每年超1000億度清潔電力源源不斷地產出,云南和東部地區的生產生活有了動力保障。 (鄧崎凡 孫賀)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