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網 時間:2024-03-22 16:58
記者3月21日從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核地研院)獲悉,該院自1959年成立以來,在天然鈾保障、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核遙感技術與應用、分析測試等領域科技攻關,以及重點工程建設、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成果豐碩,核地質科技創新、產業經濟發展、深化改革等業績突出,為保障我國鈾資源需求和核工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65年來,核地研院系統創建了我國各大工業類型鈾礦成礦理論,編寫了“四大工業鈾礦類型”找礦指南,劃分了全國鈾成礦區帶與成礦系列,建立了“天-空-地-深”一體化鈾礦勘查技術體系,最新預測我國鈾資源潛力總量為288萬噸,首次發現我國第一個月球新礦物——嫦娥石,重大基礎前沿實現了多項“從0到1”的突破,引領和推動了我國鈾礦找礦重大突破。
作為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技術研究牽頭單位,核地研院提出了“選址和場址評價—地下實驗室—處置庫”的“三步走”總體戰略,建立了場址適宜性評價技術體系和地下實驗室開挖建造技術體系;2021年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開工建設,有力推動了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發進程。
65年來,核地研院遙感技術創新與應用取得了突出成效。鈾資源探采與核遙感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原子能機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國際化、省部(集團)級科研創新平臺成功獲批并穩定建設運行,核地質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獎34項、省部級獎551項。
與此同時,核地研院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積極拓展地礦延伸、綜合礦業等產業,多種經營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陳瑜)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