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網 時間:2023-10-10 10:02
截至10月9日,長慶油田開展的微泡驅油新技術現場試驗效果顯著,在靖安油田長6油藏已形成16注68采的試驗規模,試驗井組自然遞減率下降4.48個百分點,含水上升率下降1.56個百分點,階段累計增油達8730噸,提高采收率達到10個百分點以上,為特低滲油藏控水穩油、提高采收率開辟了新路徑。
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特低滲油藏儲量占到總儲量的近30%,平均含水率已達62.1%。長期水驅后,油藏存在平面多方向見水、剖面剩余油薄互層分布、注采調控和挖潛難度大的開發矛盾。針對以靖安油田長6油藏為代表的中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長慶油田科研團隊先后開展了堵水調剖、分層注水、加密調整、周期注水、聚合物微球深部調驅等試驗,取得良好的穩油、降遞減效果。但隨著開發的深入,油藏開發矛盾日益突出,特低滲和超低滲Ⅰ類、Ⅱ類油藏控水穩油、提高采收率遇到新的瓶頸。
對此,長慶油田油氣工藝研究院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聯手開展技術攻關,明確了微泡驅技術提高采收率機理,以“注入介質與儲層精細匹配提高驅油效率,氣水分散體系有效補充能量、擴大波及體積”為技術思路,攻關形成了微泡驅新技術。相比于傳統技術,這項新技術利用物理法,在特定溫度、壓力條件下,形成高效的微氣泡分散體系,通過調整體系組成、水氣介質比和分散相流體單元的直徑,達到離子交換剝離油膜、改變滲流阻力擴大波及體積的目的,從而提高采收率。
2020年開始,長慶油田經過多次調研論證,篩選靖安油田長6油藏開展試驗。同時,為進一步評價特低滲透油藏微泡驅技術的適應性,新增擴大試驗井組,形成了16注68采的先導性試驗規模。今年年初以來,科研人員為進一步提升微泡驅試驗效果,完善了注采對應關系,對油水井實施了措施挖潛。同時,結合五里灣油區先導試驗結果,對前期4井組實施了優化調整和效果評價。數據顯示,微泡驅注入性能較好,縱向剖面吸水形態明顯改善,平面水驅波及范圍相對擴大,整體生產井提高采收率效果明顯。
目前,長慶油田微泡驅技術在體系驅油機理、關鍵裝置及注入工藝模式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微泡驅技術趨于成熟,在國內首次實現規模穩定注入,多層系油藏適應性不斷提高,并建成了中國石油首個先導試驗示范區,成為降遞減、控含水、有效提升低滲透油藏采收率的接替潛力技術,也為國內同類油藏提高開發水平提供了成功經驗。(張峰 賈玉琴 高雨 王春艷)
責任編輯:吳蘇靈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