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7-17 11:45
7月13日,由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運營的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2022年度數據成果發布會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舉辦。會議聚焦平臺前期建設取得的良好實踐,共享光伏、儲能實證實驗數據,為國家制定產業政策、技術標準和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供科學依據及實證研究,助力中國“3060”目標實現。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熊敏峰,國家能源局東北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建宇,黑龍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經濟師陳曉清,國家電投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盧洪早,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昇等出席會議。會議由黃河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于淼主持。
向海平在致辭中對平臺建設運營取得的成果給予肯定,希望國家電投緊扣平臺定位,持續把平臺建設好、運行好,將平臺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為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標準。
陳曉清表示,黑龍江省將持續為平臺建設做好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助力平臺更好發揮實證實驗功能作用,促進平臺數據成果轉化應用,將平臺打造成為中國標準、龍江品牌、大慶名片。
盧洪早介紹了國家電投的發展現狀、產業布局等。他表示,國家電投堅持創新驅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光伏產業,自主研發的高效晶硅電池和鈣鈦礦電池的轉換效率,新建并網光伏電站系統效率均位居全球領先水平。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的建設運營,是國家電投落實國家戰略,推動能源企業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未來,國家電投將全力做好平臺后期建設運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會上,平臺學術委員會主任謝小平圍繞氣象、組件、逆變器、支架、儲能產品、光伏系統、儲能系統主要實證成果七個方面,對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2022年度實證實驗數據成果進行了全面系統解讀和發布,分享了不同光伏關鍵設備組合的光伏系統運行情況,提出發電量最優、度電成本最低、電網適應性最好等多種應用需求的典型方案,分析光伏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詳細介紹了模擬能量搬移、大電網覆蓋下局部電網和離網微電網等三種應用場景下,儲能系統的運行特性,總結了平臺在設計、建設、運行中的經驗,受到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
李昇圍繞平臺實證研究的重要性、實證數據成果的科學性等方面作交流發言;國家電投光伏(儲能)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黨委委員龐秀嵐作了高緯度、寒溫帶地區光儲產品及系統技術發展分析;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亮圍繞光伏行業技術發展熱點和難點問題等,對平臺后續的研究工作提出意見建議;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趙為聚焦逆變器選型、一體優化平臺設計等進行交流發言。
其間,與會嘉賓前往平臺項目現場,實地調研了解了平臺規劃建設、功能定位、儲能系統運行、數據對比分析等情況。
7月12日,平臺學術委員會組織召開了技術交流會,與會人員結合《2022年度實證數據與設計對比報告》《2022年度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數據成果》《高緯度、寒溫帶地區光儲產品及系統技術發展分析》3份技術報告,圍繞光伏儲能控制策略最優配比、如何提高利用小時數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國家能源局東北監管局,黑龍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大慶市人民政府,大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平臺學術委員會,國家電網、國家電投及相關電力企業、研究院所、學會、協會、聯盟、設備廠家代表等共計200余人參加上述活動。
拓展閱讀:
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大慶基地)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是國家能源局批準的首個國家級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平臺以推動光伏、儲能行業發展為目標,于2021年11月啟動運行,2022年1月正式開展實證實驗工作,填補了行業戶外實證空白。平臺總建設規模105萬千瓦,實證實驗約640種方案,目前已完成一、二期項目建設,一期共實證實驗方案161種,實證產品共60種,涉及28個制造廠商;二期共實證實驗方案111種,實證產品共73種,涉及30個制造廠商,基本涵蓋了國家光伏、儲能行業的主流產品和具備推廣應用的新產品。平臺可采集數據點達30多萬點,每天采集數據量超過300GB,開發150多種自動分析報表,實現數據自動采集、自動分析,自動生成報告,已發布四次季度實證實驗數據,受到行業的高度關注,得到地方政府及國家能源局的充分肯定。
此次數據發布為首個完整年度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成果,針對光伏和儲能設備、光儲系統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分析和探索,形成了高緯度、寒溫帶地區的265項實證實驗對比數據,基于24種不同典型天氣,不同應用場景分析維度,實時監測產品和系統的50余項性能參數,積累了氣象、組件、逆變器、支架、儲能系統等大量客觀全面科學精準的實驗數據和結論。不僅驗證了產品性能和技術方案,還取得了如雪地對于發電能力影響、超額定電流電壓運行對產品壽命及安全性能影響等若干成果,將為國家制定光伏和儲能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產業政策及技術標準等提供更為詳實的科學依據,為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行業技術進步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吳夢雪 李鑫業)
責任編輯:張棟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