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7-09 16:27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9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并答記者問。我們將發布會中部分涉及能源要點提煉并整理如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
數個“第一”!中國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們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球領先,我們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事實證明,“脫鉤斷鏈”、打壓遏制只會增強我們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加速我們科技創新的進度和突破。
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
鄭柵潔表示,“用能”更加清潔,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我們每用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這個比例還會提高。
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
鄭柵潔表示,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這些用能最高峰時段,群眾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的保障。
我國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1.6%
鄭柵潔表示,中國堅定履行“雙碳”承諾,單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計降低11.6%,相當于減少了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歐盟2024年碳排放總量的50%,中國的行動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
鄭柵潔表示,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氣總產量首次超過4億噸油當量、發電量達10萬億千瓦時,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力保障14億多人的用能需求。同時,大國儲備體系加快構建,物資儲備更加充分、應對沖擊的底氣更足。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
基礎設施體系更加智能綠色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我國基礎設施體系更加智能綠色。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3.46萬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1.6倍;高速公路充電樁數量4年翻了兩番多,覆蓋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大大減少了新能源汽車駕駛員的里程焦慮。
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安全可靠
李春臨表示,近年建成的白鶴灘水電站、深中通道等,設計壽命都長達百年以上;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扛得住17級臺風、9級地震。2024年全國水庫通過攔蓄洪水,減少淹沒耕地1600多萬畝、避免轉移人口1100多萬人次。同時,我國已建成44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另有4條正在建設,電網不僅規模大、覆蓋廣,而且堅強可靠,“十四五”以來我國沒有發生過重大電力安全事故。在上周五,也就是7月4日,全國用電負荷創了14.65億千瓦的歷史新高,發電量也創了歷史新高,達到329億千瓦時。在本周一全國用電負荷又迭創新高,達到14.67億千瓦。去年9月,超強臺風“摩羯”登陸后,僅用80個小時就實現了瓊粵跨海電纜恢復供電。
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
李春臨表示,我國已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啟動了連續運行,南網5省區現在已經實現“統一交易、同臺競價”,國網、南網實現了跨經營區常態化交易,2024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占到了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已經高達63%。
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李春臨表示,我國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號”火星車首次登陸火星;“嫦娥5號”帶回月壤已與6個國家開展共享研究;“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東方超環”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高溫、1066秒的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
我國主要高耗能行業能效標桿產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個百分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堅持優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存量方面,當前,我國主要高耗能行業能效標桿產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個百分點。增量方面,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0.9億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億千瓦,翻了一番多。
2024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140萬輛
周海兵表示,2024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140萬輛,比“十三五”末的492萬輛增長5倍多。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
核電、鐵路等領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項目吸引民資入股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表示,過去四年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0.2%。國家發展改革委更加注重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比如在核電、鐵路等領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項目吸引民資入股,有的核電項目民間資本參股比例達到20%。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突破
袁達表示,核電、高鐵、船舶與海洋工程等裝備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創造了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中國創新正在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整理:張棟鈞 高慧君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