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3-20 14:11
中國電力報記者 王睿佳 見習記者 唐玥瑩
如何使一塊小小的電池片從原料變身成高技術含量的光伏組件?智能化又給光伏行業帶來了什么?
近日,記者來到浙江省海寧市尋找答案。走進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泰新能”)海寧基地的組件生產車間,數十條生產線高速運轉,一輛輛AGV小車靈活地穿梭于各道工序間,機械臂上下揮舞著,整個車間呈現著忙碌而有序的工作狀態。
把創新用在生產線:
“透明工廠”的大智慧
穿戴好無塵車間專用鞋套和網帽,記者走進正泰新能組件生產車間。偌大車間內,很少見到操作工人的身影。
“這是我們最新投產的智能化生產線,從原材料到成品,幾乎全部由機器自動完成。”據基地講解員莫夢婷介紹,通過廣泛應用高端數控、智能化產線、智能物流和智能檢測等現代化產線裝備,正泰新能智能化和柔性化制造水平在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不僅聰明而且“透明”。在正泰新能海寧基地工廠中,組件和電池自動化柔性化生產線實時聯網,產線數據一目了然,還可以根據不同生產需求實時調整制造方案。
莫夢婷告訴記者,所有正泰新能生產的光伏組件都有一個條形碼,客戶可以通過掃描條形碼追溯產品的工藝參數、原材料、生產路徑等全生命周期信息,確保產品質量的可控性和透明度。
據記者了解,早在2016年,正泰新能作為光伏領域“中國智造”的先行者與探索者,打造了全球首家“智能制造+互聯網”透明工廠,實現從原物料投放到成品產出的全過程可監控、可追溯。同時,正泰新能也是行業首家實現組件瑕疵AI自動檢測的企業,通過與阿里云合作,實現關鍵工序百分百全檢,智能識別20余種產品缺陷,檢驗準確率高達99.7%。
在正泰新能海寧基地,依靠智能化的有力加持,智能化生產線人工節省率能夠達到75%,光伏組件產量得到顯著提升。
“智能化生產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還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正泰新能董事長兼總裁陸川表示,“通過技術創新,能夠推動光伏產業從制造向‘智造’轉型,為能源轉型貢獻智慧。”
“造能”也“節能”:
國家級綠色工廠的“開源節流”
正泰新能海寧基地的光伏屋頂上,一塊塊光伏板正以高功率吸收著每寸光能。
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浙江省未來工廠試點”,正泰新能海寧基地依據園區用能需求,精心構建53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搭配BIPV停車棚、光伏飄帶連廊及風力發電站,實現清潔電力的穩定供應。光照充足時,停車棚日發電量可達150~170千瓦時,能滿足5輛新能源汽車同時充電。
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正泰新能搭建智能化運維系統,對光電、風電場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和運維管理,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不浪費每一縷陽光。
基地的能源結構布局充滿巧思:垂直軸風機與建筑頂棚的光伏陣列完美契合,PEM電解槽則實現綠電轉化,儲能電站像巨型“充電寶”平抑著能源波動,共同構成“風光氫儲充”智能微電網多能互補示范項目。該項目將“停車棚+光伏+儲能+充電系統+風力發電系統+微網能量管理平臺”有效結合,通過對多種清潔能源的系統性配置、園區能效的智能化管控,在供能側與用能側實現雙向結合,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促進了園區綠色低碳用能,對助力建設低碳綠色園區、打造能源供應和消費新模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在正泰新能海寧基地的智能化生產線,每一件產品都是依靠科技力量打造出的綠色“藝術品”。可以說,正泰新能在智能化生產制造上取得的突破,不僅是光伏產業發展的縮影,也是我國民營企業能源技術創新的典范。
以正泰為代表的光伏企業的成長壯大,離不開國家對新能源產業的大力扶持。近年來,針對光伏行業競爭激烈等問題,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多次開展調研、商討,出臺了一系列引導光伏行業良性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營企業加大對太陽能發電、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力度。借助政策的東風,我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民營企業約占60%,光伏設備制造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
截至2024年底,正泰新能全球出貨總量超過130吉瓦。根據InfoLink發布的2024全球組件出貨排名,正泰新能位于第六名。此外,還8次被光伏組件性能測試實驗室Kiwa PVEL評為“全球最佳表現組件制造商”。
“民營企業是推動能源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陸川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光伏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沈馨蕊